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6期   作者:贾宁
[导读] 研究对学龄儿童中实施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对学龄儿童中实施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某小学82例学龄儿童,按照动态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儿童不予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观察组儿童予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并对比两组学龄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牙菌斑指数等情况,得出结论。结果,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牙菌斑指数等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儿童在口腔卫生各项习惯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学龄儿童实施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使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牙菌斑产生,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口腔卫生;统计学;口腔保健
        1相关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某小学学龄儿童,共82例,按照动态随机化的方法将82例学龄儿童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所有儿童牙齿均完好,同时不存在相关口腔疾病。
        对照组:41例学龄儿童当中男23例,女18例,学龄儿童年龄7~12岁,平均(8.3±2.7)岁。
        观察组:41例学龄儿童当中男21例,女20例,学龄儿童年龄7~11岁,平均(8.6±2.1)岁。
        对比两组学龄儿童的男女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情况等相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对全部儿童进行系统化口腔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口腔保健知识宣教:组织专业医疗人员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儿童进行口腔知识普及,真要针对口腔卫生的重要性、相关口腔疾病的危害及预防口腔疾病的有效方法等知识进行宣讲,提高儿童对于口腔卫生的重视度,提升儿童对于口腔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护士采用该年龄段儿童容易理解的语言向儿童讲解口腔保健知识,可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向儿童讲解恒牙和乳牙的概念,介绍牙齿的分类以及功能,介绍牙菌斑和龋齿发生的原因、危害,向儿童强调口腔保健的重要性。(2)纠正饮食习惯:护士向儿童及其家属了解儿童的饮食习惯,了解儿童的日常饮食是否对牙齿产生不利影响。向儿童讲解碳酸饮料、糖类等对牙齿的危害,让儿童减少糖类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量。由于淀粉及糖类食物对于牙釉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需要教育儿童尽量少食此类食物。同时指导儿童在餐后通过盐水或温水进行漱口,有效清除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残渣,进而有效降低出现口腔疾病的概率。另一方面,告知儿童高纤维食物能够有效清洁牙齿,鼓励儿童多食用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指导儿童多食用瘦肉、蔬菜等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去除牙齿上的食物残渣。(3)刷牙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可降低口腔问题的发生率,因此,护士应通过演示来指导儿童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尽可能采用“竖刷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为3分钟,每天至少在早、晚各刷1次,刷牙时应避免吞咽牙膏;此外,护士应告知家属为儿童选择软毛、小头牙刷,用儿童专用牙膏,预防龋齿。(4)口腔检查教育:向儿童及其家属讲解口腔检查对儿童口腔的重要性,让家属定期带儿童到医院接受牙齿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儿童的牙齿疾病,并及早接受治疗,改善口腔问题。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龄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牙菌斑指数等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及评价。口腔卫生习惯包括:“竖刷法”刷牙、每天两次、刷牙时间超过2min及餐后漱口等。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学龄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牙菌斑指数等情况均采取SPSS18.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均采用%表示,通过x2检验。若存在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组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各项数据情况对比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口腔卫生习惯各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且通过数据对比显示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儿童牙菌斑指数情况对比
        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为(1.31±0.21)%,对照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为(3.07±0.26)%。观察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显著低于对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5)。
        3讨论
        学龄儿童较为爱吃甜食和软食,同时由于日常饮食习惯不良,且对于口腔卫生不够重视,因此出现相关口腔疾病的可能性较高。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当中,有76.5%的儿童患有口腔相关疾病,同时数据显示,每例儿童大约存在4.5颗龋齿。导致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口腔卫生不够重视,无法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同时由于家长对于口腔卫生相关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导致学龄儿童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
        学龄儿童处于身体发育旺盛阶段,同时求知欲较强,可塑性较高,对于开展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在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儿童讲解相关口腔卫生知识,增强儿童对于口腔卫生的认知,同时指导儿童利用科学化的刷牙方式进行刷牙,选择合适的牙刷类型。同时规范儿童的饮食习惯,多吃纤维食物,少食甜食和淀粉类食物,告知儿童餐后注意漱口。
        本次研究当中,通过对观察组儿童进行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对比于不进行健康教育的儿童,观察组儿童在口腔卫生习惯方面出现显著改善效果。观察组儿童中使用“竖刷法”刷牙的儿童有37名,早晚各刷一次牙的儿童为35名、刷牙时间超过2min及餐后漱口等儿童分别为39、34名,而对照组当中,此4项数据分别为14、12、9、7,观察组儿童各项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儿童。同时观察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为(1.31±0.21)%,对照组儿童的牙菌斑指数为(3.07±0.26)%,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出现显著降低。上述数据表明通过对学龄儿童进行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口腔卫生习惯,进而有效改善儿童的口腔卫生状况。宋明娇学者在《探讨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一文当中,通过对80例学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后,儿童各项卫生习惯的合格率对比于教育前,出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牙菌斑指数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得出结论:对学龄儿童实施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降低牙菌斑指数,适合在后续临床上进行普及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龄儿童实施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使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牙菌斑产生,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媛媛,程华刚,王胜,石兴莲,王鹏.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9,30(17):2890-2893.
        [2]牛杰,董楠,王雪,左丽丽.幼儿园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2(07):1132-1134.
        [3]杨虹.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03)
        [4]武现珍.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保健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