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因素影响更倾向于学习直观化的知识,因此在学习相对抽象性的知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生活化教学方式主要是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和着手点,并将事例与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录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授课时,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的应用并不理想,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详细阐述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原有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轨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更能够适应下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举例来说,爸爸出差为孩子带回了5颗巧克力,十只铅笔等,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作为事例不仅能够大打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心理,还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以《长度单位》为例进行分析,数学教师可以讲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测量任务,分别对桌椅板凳、书本以及教室中的其他事物进行测量,并分别用米、分米以及厘米等长度单位进行表示。
这样活动类的教学任务充满着生活化色彩,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测量任务当中。在测量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测量结果以及活动表现等进行点评,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动手实践的快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更好地对长度单位进行转化,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很多事物可能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面对此类事物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针对此类教学内容,数学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相似事物进行替代,转变教学思维,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除 此之外,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后,数学还可以让学生在购物买东西的事物对知识进行运用,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
二、 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影响小学生更喜欢游戏活动,因此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数学教师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提升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举例来说,数学教师要组织班级内的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并统计同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类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便可以利用《统计》的相关知识对动物喜好的人数以及喜爱原因进行统计,例如排名第一的是大熊猫,喜爱原因是大熊猫是国宝,很可爱;排名第二的是老虎,喜爱原因是老虎威风凛凛很威猛……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除了此种方式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讲纸牌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纸牌中不同的牌面代表1-15的数字,将学生分成两组,两两学生对决,抽取三张纸牌计算大小,相加数字大者为剩,小者为败,最后看哪组剩余的学生最快完成计算。这样的活动方式能够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氛围影响下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主要培养的方向,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从生活实际着手,让学生在内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迁移能力,为日后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后巧娃.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和策略研究[J].家长(上旬刊),2020,(3):64-65.
[2]章飞龙.新时代下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神州,2020,(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