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巧妙地运用将教学引进生活化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相结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本文将主要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构建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中,为了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让小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点,老师需要将生活元素和数学概念相联系。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对于数学生活化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这就造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主要作用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已经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借力于生活的相关素材,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导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建立起相关的数学模型,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还要对相应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1]。将传统的“口述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主动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不断的内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新课改要求小学的数学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数学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理论,但是学生们没有留心关注,就很难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探究数学理论,这对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将知识理论结合到常识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策略
1.转变教学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改变教学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目标,再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活化设计。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一种特殊手段,而非必需手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教学游戏,将例子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产生共鸣,加强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用恰当的生活例子来教学,避免授课重心偏移,而耽误课堂时间[2]。例如,学生在学习如何计算《圆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入手,数学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学校操场上有一颗较为粗壮的杨树,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模式测量大杨树的直径?有的学生会说将大杨树隔断,再进行测量,学生就会对他的答案发出质疑,为了测量大杨树的直径就将大树砍掉是不对的;有的学生会想出用绳子将大树围绕,测量出相应绳子的长度,而后运用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后,求出大树的直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时候,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将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入生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应用数学。教师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来督促学生,比如让学生测量家里桌椅的高度,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的长度和宽度,来实现数学知识真正的生活化,从而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3]。对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的观念,不断的将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促进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数学课堂的形成。
2.立足生活留心观察,发现身边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开展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足生活,对生活进行细心的观察,从而发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多数船帆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原因的什么呢?在问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考察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掌握情况。若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就需要教师针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验,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多多的交流沟通,掌握班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内容,构造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模式不但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掌握教学的进度与内容[4]。例如,学习圆的知识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圆形,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将生活中看见的圆形物体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实际找一找、动手摸一摸、在纸上画一画等,将数学题目设置贴近生活,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总结出与圆相关知识内容。再如,教学中较为难的就是教授学生表面积的运算,学生总是会遗漏面,那么教师可以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实地的去仔细观察、探究物体,可以看箱子,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观察物品到底有几个面,询问学生为什么在计算物体面积的时候,总是将有一些面遗漏掉。通过设计具有生活特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真正的做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3.与时俱进信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原本难懂的抽象知识转化为简易明了的生活知识内容,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对此,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营造出较好的教学氛围。运用情境创建的模式,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修改教学的思路,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在使学生可以灵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深入的理解课堂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设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数相乘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播放PPT的模式,清明节要求班级学生出去栽花,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为:1.3米,宽为:0.6米,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询问同学们知道长方形花坛的整体面积么?如何计算呢?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了解到本节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是小数相乘。从而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与规律。在与时俱进信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的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运用信息化设备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烘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它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大多数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案例和原型。新课改下,要求将生活逐步的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一转别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觉的执行。教师需要认识到将生活引入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课程中设置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帮助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习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才智,2020(15):187.
[2]张玲.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J].学周刊,2020(12):148-149.
[3]张丽春,孟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37.
[4]张秀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51.
[5]拜海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