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李勇胜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提升课堂的效率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要明确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减少对学生课下时间的占用,将课下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快乐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构建高效的课堂,成为必然趋势。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育者关心的不是如何发挥学习者的主观意识,而是始终以成绩提高为目的,所以一直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依靠教材传授知识,借助大量的题海战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输入,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此种情形下,构建高效课堂,尤为必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多元化的氛围,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向,贾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1、教学观念落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出来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很难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导致学生欠缺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足够的重视,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欠缺灵活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部分数学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低,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和疲惫感。同时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限制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不出来。
二、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学生都会感觉数学知识太过陌生,与自己的生活也相距甚远,当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巧妙的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这样,当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就容易生成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由于方程在学生的认知中属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点,从一元一次方程过渡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会让学生明显感受到难度的增加。为了提高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亲切感,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用性,我就为学生列举了这样一个生活案例:“同学们,你们应该都有买水果的经历吧尸现在老师想让你们用29元钱去买10斤水果,已经知道了苹果每斤3.5元,香蕉每斤2元,那么你认为可以分别买多少斤苹果和香蕉呢?”利用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直接得出结论,但是这又是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刺激下,我们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的认真,与此同时学生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用新学习的知识点去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2、设计有效问题
数学情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却也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何会有些说法?是因为我在教学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教师所提出的提问情境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甚至于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无效的。如在讲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知识点时,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展示小马过河的场景,小马想要到对岸,有三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连接两个目的地的直线,两外两条是斜线或是曲线,然后说教师提问:“小马怎么到对岸路程最短呢?”试问:我们创设这种无效的问题情境的意义何在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瞬间判断出直线距离最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悬念,也没有任何的意义。问题情境的关键点是能问出矛盾点,最好是能让学生的认知与之前的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也才是有意义的。
例如,在讲到“有理数乘法”时,笔者就运用了问题情境辅助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先为学生呈现了“4+4+4+4+4+4+4=4x7”这样一个计算,并让学生回顾了7个4相加可以表示成“4x7,”,那么(-4) x7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7个(-4)相加呢?”问题一出,学生的认知就出现了矛盾,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产生这样的疑问,所以学生纷纷陷入了沉思,矛盾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更加的主动,更加的认真。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增加提问的频率,更要增加提问的质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生成对未知知识的悬念,由此提高有关知识教学的质量。
3、强化动手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动手意识。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课,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的数学模型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初一数学中,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一些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特性,对它们有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以后学习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体积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制作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为-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更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荣贤.浅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青苹果,2017,(24):20.
[2]戴长琴.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