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重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任务。音乐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小学生的合唱被称为天籁之音。合唱能够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合唱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教师往往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合唱的魅力,导致学生缺乏合唱兴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合唱教学方式并加以实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唱是一门对于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音乐知识,学生需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坚持做大量的练习,才能在运用时充分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技巧等。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吸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改变目前小学生对合唱教学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的状况。教师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练习和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学习合唱的氛围,并且引导小学生在构建的情境下进入人物角色,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提高学生在合唱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体会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演唱魅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基于现实情况因势利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合唱。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师要结合教材中合唱歌曲的特点,将歌曲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让小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下充分理解并掌握所学歌曲的特点。第二,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将歌曲穿插在学生熟悉的不同场景中,使学生成为合唱的主体,体会与音乐交融的愉悦感。例如,在学习合唱曲目《榕树爷爷》时,教师结合歌曲内容及特点,为学生创建看望榕树爷爷,与榕树爷爷一起玩耍,与榕树爷爷道别这几个不同的场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方式逐渐多样化。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变化,有助于学生对合唱课堂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把丰富教学手段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由于小学生爱玩游戏、爱挑战、可塑性强,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进一步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学还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使学生充分融入合唱课堂。例如,在讲授《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介绍概念,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时间,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带学生到户外参加植树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少先队植树造林歌》所要传达的内容。
音乐课程对于小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指导者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致力于打造趣味课堂;最后,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不仅要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渗透审美理念。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主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一词。首先,可以播放《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歌唱祖国》、《祖国祖国我爱你》等歌曲,让学生跟唱,体会歌曲演唱的气势与表达的情感。其次,讲述爱国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最后,还可以播放北京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3 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学校集体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容忽视。音乐合唱班级中的学生与学校合唱团中从各个班级选拔出来的学生在嗓音条件、音乐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普通班级中的学生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更是参差不齐,甚至会有小部分学生五音不全,这也是实现班级合唱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起学生学习合唱的信心。例如,可以让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吹口哨为合唱配乐;让节奏感好的学生学习打击乐器为合唱伴奏等,这样可以确保每位学生参与到合唱中,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积极性,提升合唱教学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强化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创新合唱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小学音乐教师要激发小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手段多元化,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音乐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青鹤.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5):23.
[2] 于利利.基于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