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而初中音乐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室受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无法在学校吸收到丰富的音乐知识,本文针对初中音乐课堂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新课改、教学有效性
初中音乐的课程设置相对于该阶段其他学科较少,大部分学校在对音乐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一周一节音乐课的安排,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高效的进行初中音乐知识的学习,成为初中音乐教师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以下是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课堂中学生交流互动
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的落后性,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中交流互动,交换意见和想法的机会。学生长此以往处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容易产生厌倦音乐课堂、丧失音乐兴趣的情况。而针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开展灵活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思乡曲》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组内讨论自己对于家乡的印象,以及在该音乐作品中使用了哪几种乐器,在组内讨论完毕后,教师组织小组代表上台进行发言,将组内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随后,教师在对该生发言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课堂中,通过交流互动锻炼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能够对音乐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了解音乐知识的基本性质过程中,也能体会到音乐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很好的体会,从而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同时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从而提高整体音乐教学的效率。
二、使用新媒体技术引导教学
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技术已经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样在音乐教学方面,新媒体也提供了一臂之力,在市面上出现了极多有关音乐的软件,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软件为学生弹奏出课本中的音乐作品,学生们通过这种新型的音乐演奏形式,能够对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发生改观,被这类新事物所吸引,从而集中注意力,在音乐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例如在《渔舟唱晚》这节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这类软件,通过其他乐器的音色演奏出简单的旋律,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学平板或是电子白板这类新媒体产物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们在接触到这些新事物时,会聚精会神的研究电子设备,并且通过自己的弹奏感到对学习音乐知识产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课堂整体的效率得到快速提高。
三、将主流音乐带入教学课堂
当前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随着当今音乐市场的不断更迭,国内主流音乐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初中的学生已经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自主收听音乐作品,而当前音乐市场中流行音乐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流行音乐的机会也较多。同时,初中生无法对课本教材中的这些老歌感同身受,无法理解这些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应该灵活的将主流音乐带入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拉进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致春天》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对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完毕以后,可以将现在流行音乐中有关春天的歌曲对学生们进行介绍及播放,例如《春天里》、《春暖花开》等等。学生们通过接触这些流行音乐作品,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符合自己年龄段的音乐元素,并且可以通过对两种音乐类型的对比了解到音乐作品之间编曲的差异,对音乐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家校共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教学的任务不止停留在学校,家庭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学习音乐知识的情况。可以建议家长多带学生参加音乐会、收看音乐节目,并且在家中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播放适合学生年龄阶段欣赏的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音乐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教师和家长应该使用积极的教学教育评价,在学生对一首歌曲进行演唱时,教师与家长应提出鼓励,尤其是教师在遇到学生发音不标准,背词不完整时,不要一味的进行批评,应该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高效的学习音乐。
结语:初中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教师要对音乐教学予以极大的重视,在音乐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制定符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整体变得生动灵活,充满趣味。并且教师也应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学习巩固音乐知识,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曾祥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有效性教学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6).
[2]戚志宏. 探究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的有效性[J]. 新课程(中), 2015(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