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梁广兴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自身的叛逆心理是非常强烈的,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自身的叛逆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也不愿意被管束,却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方法也变得十分重要了,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起学生逆反的心理,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如果能有效的将教育理论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到班级的管理当中,能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激励教育 初中 班级管理 应用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和有效的实施,班主任也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自身素养的前提下,更有效的学习。教育激励理论的运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以及成长的规律,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并能够从学生的思想和个人的行为作出客观评价,从他们的优点出发并肯定他们,积极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1]。
        一、教育激励理论的概念
        教育激励理论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动力的同时并能将学生引导至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前进的情况下实现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还有效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将教育激励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初中班级的管理中,在改变传统教育管理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当明确教育激励理论的含义,并落实贯彻到实际的班级管理当中,对学生的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夸奖,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讨当中,这样对学生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主动探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2]。
        二、教育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1.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班级管理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规范管理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养成,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容易使班级产生压抑的气氛,所以,班主任将教育激励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
        2.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所以班主任在注重班级秩序维护和班级整体成绩的时候,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很多中学生都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因此,班主任还应深入自身对学生的了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教育激励理论
        1.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多样化教育激励形式
        由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利用榜样激励的方法。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最佳方法,由于每个科目的分数总会有排名考前的学生,教师可以让成绩有所落后的学生以前几名的学生为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开展班会方法,树立优秀的学生作为学习榜样,让其他学生借鉴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目标激励的方法,学生在疑惑学习是什么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能够与教师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还能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关怀激励也是初中班主任经常使用的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如果发现学生近期情绪较为低落或者成绩明显下滑,就要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打开学生的心结,走心的关怀犹如雪中送炭,切记不要一味地说教,竭尽全力尽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学生会感激不尽。


        2.奖罚分明,提升激励效果
        激励策略还可以通过“惩罚”同样可以达到激励的作用,在班级管理和教学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应当经常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嘉奖,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会适当地沟通,偶尔有一些奖励,但如果差生犯了错,老师更多的是责罚,就会有学生认为教师“惩罚”不够不公平,致使班级管理越加困难。所以,对于激励策略应当做到实事求是、奖罚分明,班主任应该明确班级的奖罚主干标准,最好是班会课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出具体规则,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有浓烈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奖罚措施,围绕着表扬奖励为主,批评责罚为辅。如果发现有学生的成绩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时,那么班主任此时最避讳的是立马拿成绩说事,批评责骂学生。学生在被班主任的批评后,心理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会忽视班主任话里的善意劝导。所以,当班主任发现学生的成绩不佳并且有下滑趋势的时候,班主任有时候还是要讲究语言艺术的,不应当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不仅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使得学生有厌学情绪。班主任需要做的,应当是和学生坐下来好好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学生找到成绩下滑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原因所在,给出建议或者方案,必要的惩罚是要有的,略施惩罚,让惩罚变成下次进步的有效动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班主任应当把握好激励的时机,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注意激励的时间以及地点,比如说在班会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班级活动时间,公布成绩优异的学生名单,但是如果公布后几名学生的名单,不仅仅使得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变小,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例如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一些能够将学生引入思考的问题,使得学生在下堂课中与教师积极互动,并通过认真思考,主动的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针对这类学生提出表扬,并且鼓励其他学生以此为榜样,从而使班级被浓郁的学习氛围笼罩着。
        4.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建立目标
        当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的时候,对于阶段性完成,教师应当在击鼓鼓励的同时,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下一个目标,在建立新目标的时候,应当符合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实力和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实际,否则无法实现的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师也应积极督促学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短期目标,提升自我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可以在班会集体活动上,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出自己的目标,然后再由班主任从教室后面区域开辟出一块小版块,让学生把卡片贴在板块上,学生每次完成了自己所设立的小目标可以拿下来再重新更换一张写上自己的新目标贴上去。同时,把班级各方面最优秀的孩子的照片贴在板块中的“榜样模范”板块区域,树立榜样的力量,进步较大的同学开设“英勇追兵”板块,这样班级就会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学生看到自己的目标和被贴在墙上的榜样时候,心里就会暗自鼓气[4]。
        结束语
        运用教育激励的方式区管理班级是教学的新尝试,教育激励从心理角度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态度,并且能够应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我班主任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纪能够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良好的班级纪律能够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感到轻松愉悦,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氛围当中。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不断地完善教学管理方式,为学生的良好发展作出极大地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淼.浅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37-38.
        [2]姜波,刘光林.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8(26):159-160.
        [3]李俊义.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8):173-174.
        [4]郭新强,贺永芳.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6):218-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