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肖蓓 赵强太
[导读] 目前,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
        摘要 目前,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随班就读作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普通学校教师在开展个别化教学工作时,往往会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本文以一位随班就读学生小陈为个案,结合笔者实际工作,探讨对随班就读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随班就读儿童  个别化教育 案例研究  
Study 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Xiao bei,zhao qiangtai
(longhua Runze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national atten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who has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can receive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developing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studying with cla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However, teachers in ordinary schools often face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when carrying out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 As an example of xiao Chen, a student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study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 he accompanying class.

Key words: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s;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case study


        一、引言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入学[[]]。一方面,普通学校仅给予了随班就读学生坐在班级上课的机会,而未制定具体的随班就读教学计划或措施,或让教学计划与措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纳入班级总分,出现部分教师将教学和辅导的注意力放在普通学生身上而忽略了随班就读学生的现象。而普通学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会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普通班级学生人数一般较多,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可能有一些力不从心。同时,普通教师也缺乏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策略,面对随读生可能会有无力感。
        随班就读工作是国家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教师在意识层面上要认识到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正视和研究随读生和正常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随读生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教学, 在保证正常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 让随读生也尽可能提高。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别化教学目标,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二、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个案
        小陈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2)班,经医院检测,他IQ70,是一名智力障碍儿童。小陈的身高与同龄人差不多,粗大动作发展较好,上体育课也很活跃。小陈突出的特点在于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同时缺乏班级纪律意识。上课铃响了还在教室外徘徊;讨论问题时,他会突然离开座位走动;老师讲课时,他会不时发出声音,干扰老师上课。通过笔者在实习期与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对小陈的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现在小陈相比开学初已经有较大进步,具体表现为基本上能按时回到教室上课,在课堂上走动和发出怪声的次数减少,上课安静听课的时间也较长了。
        (一)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鼓励与关注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关注与鼓励能够促进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关注尤为重要。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对于随班就读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鼓励。教师要努力为孩子创造成功的喜悦,给他们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不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笔者在教学时对小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比如,针对小陈上课铃响后注意力不能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的情况,笔者和班主任一起制定课前策略,对其进行目标行为的矫正。在座位安排上,将小陈安排在教室座位的第一排,老师进教室后提醒他要上课了,上课认真听讲。

在上课期间,笔者会给小陈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一方面能够提示他认真听讲,另一方面也能鼓励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带领小陈拿着水壶上四楼打水给同学们喝,每打完一次水,让学生给予表扬,老师再给予物质奖励;或者协助老师进行卫生清洁、倒垃圾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能够让他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二)营造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作为随班就读教师,要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尽量减少和班级其他学生之间、其他教师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其他学生的教育,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氛围能够发挥潜移默化影响,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行为的风向标,教师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引导班级学生关爱随班就读学生,不排斥随班就读学生,学会包容与接纳,让其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事务的性质,优先安排随班就读学生参与活动。根据小陈的实际情况,学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班级其他学生邀请小陈一同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如田径运动会、新年联欢会、拔河比赛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随班就读得到了班级学生与教师的喜爱和尊重,同时也让班级同学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随班就读学生。
        (三)课程目标调整,探索适合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提高全班同学的课堂效率,又要让随班就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为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时既要照顾到全体又要能兼顾随班特殊生的需要。对课程进行调整,将普通班的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与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诊断相比较,找到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起点、兴趣、风格、特点、水平,在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出发点上进行课程的调整。应注重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呈现有趣的教学内容,使随班就读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情绪,感受成功。对随班就读生采用“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辅导、多一点鼓励”的方法;为随班就读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优先发言、优先展示,使随班就读生完成为其制定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方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只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作为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把家长当作是朋友,放下教师威严的架子,采用交谈与商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语气,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见家长不是投诉,而是及时反映孩子的动态,既报忧又报喜,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树立其教好孩子的信心。经过多次沟通,家长得到了正确的认识。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单单仅靠教师一个人去完成。教师应尽自己所能,力求取得随班就读生家长的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别化教学方案需征求家长的意见,要使家长了解教师对学生实施教学的内容。教师也有必要发动与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以便家长进行有效配合,强化和巩固教育教学效果,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行为习惯。小陈每天上学、放学都由母亲接送,利用这个机会,尽量每天都与其母亲沟通,反映小陈的表现,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要求,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积极开发校内外有利资源
        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发动正常学生帮助特殊学生,在正常学生的群体中生活、交友,增强社会适应性。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除了老师要多给予关爱以外,班上的其他学生也是我们可用的很好的人力资源。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在学习上、生活上困难会多些,我们可以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排2-3名学习伙伴或小助手,让学习伙伴或小助手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一起做游戏、玩耍、学习,同伴的关注和陪伴有助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获得心理、情感上的满足。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一些班队活动来创造机会。比如,班主任在班里开展“手牵手齐进步”活动,有意识安排平时与小陈玩得比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同学与他结对学习,在课堂上关注他,生活上关心他,让他感受到信任与尊重,感受老师同学的温暖,集体的温暖。此外,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还应当发掘校外资源,比如,让校外的义工与社工加入进来,充分发挥专业支持作用。
        综上所述,随班就读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作为教师,要正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给予随班就读学生充分的关注,让随班就读学生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共同发展,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学校应提供多种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多元评价中给予学生自信与激励,为随班就读学生打造个别化教育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 黄志成.全纳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的教育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3-4(6).]]。这也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随班就读工作。从目前来看,随班就读工作存在很多不足,出现了“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等问题[[[] 朱楠,王雁.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11(5):24-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