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识教育是一门艺术,不同于单纯的赞美,而是善于抓住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因人制宜的进行欣赏和鼓励,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和赏识自我,真正做到自信而不忘形。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都不够成熟,教师的尊重、欣赏和鼓励,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成长动力,是促进初中生综合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赏识教育的概念,然后从运用的现状出发,对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中的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 初中德育 实践策略
引言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加强自身抵御信息社会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受年龄限制,身心发育还不太成熟,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现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与实施呢?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大部分人所认为的“赏识教育”就是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但这只是赏识教育的浅层含义,其实质不仅包括鼓励和表扬,还包括尊重、爱护和理解,是一种维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首先,赏识教育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目前的初中德育教学课堂中,部分学生存在表现不积极、作业质量低、成绩不理想等不良现象,而往往正是这类学生自尊心更强,更需要教师的肯定、赏识和鼓励,以促进其进步和发展。
其次,赏识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自身对学生而言就有一定的指向作用,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从而自信心倍增,同时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更好的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通过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
最后,赏识教育还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找准学生的知识层次,以恰当的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中的运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赏识意识
虽然伴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赏识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运用。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德育教学中,依然有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固执的认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比起表扬学生,他们更倾向于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严重缺乏赏识意识。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相比较批评他们更渴望获得教师的赏识和表扬,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考点论”显然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忽视学生进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试分数一直是教师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认为学生成长的进步就是成绩的提升。但是在初中德育教学中,考试成绩代表的也仅仅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学生在思想上的进步很难在卷面上进行体现,因此很容易遭到教师的忽视。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将主体定义为了“优等生”,认为只有“好学生”才能得到赏识和表扬,而“坏学生”则需要惩罚,直接忽视了“后进生”的进步与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存在错误理解
还有个别教师对赏识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一味放大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没有给予学生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赏识要有度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拥有美德,赞誉也随之而来。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大的美就是不吝啬自己的赏识,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将学生看作是艳丽的朝霞、晶莹的露珠、沁香的花朵,赞誉学生的美好品德,但同时也正是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使教师的赞赏能够更加真诚,而不仅仅是一种类似于奉承的表扬。因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要注重赏识有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避免一味的赏识使学生过分自信甚至自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产生心理失衡,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大量的名人名言,要求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名人名言背后的故事,阐述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并根据学生回答中科学的独特见解,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但同时也要做到“不废批评”,针对学生错误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以进退有度的赏识保证课堂教学的平衡发展。
(二)赏识要具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都只是一句简单的“很好”,却没有具体的点明好在哪里,导致学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为此,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清晰明了的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哪里又做的不好,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表扬,又为什么会被批评,帮助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指向,帮助学生更好的判断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金钱观念”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于零花钱的规划和使用,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点出学生正确的金钱理念进行表扬和肯定,而对于学生错误的金钱观念也给予宽容的指导和纠正,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零花钱最为合理,以及这样处理零花钱的意义所在等,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使用金钱的典型范例,通过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三)赏识要个性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是必然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缺点也是不同的,而一切不考虑学生个性的赏识,都是笼统的、模糊的、毁灭个性的做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敏感且性格迥异,自尊心也特别强,因此,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赏识方式的变化,以恰当的口吻对学生进行表扬。
例如,在教学“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赏识方式,如针对乐观开朗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在文明礼仪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而对于心思细腻、敏感内向的学生,教师则需要采取一种走心的方式,对学生在行为姿态、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优良表现进行一一的列举和表扬,帮助学生在内心建立自我认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然后鼓励学生大胆与他人进行交往,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变得乐观又自信。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德育课堂上,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行为意识提供有力指导,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进而更好的判断自我。为此,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需要在赏识有度、恰当、具体的前提下,把握正确的赏识时机,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克胜.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8):230+232.
[2]吴晓楠.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路径[J].中国教师,2019(S1):98.
[3]曹金花.赞美是美德的影子——“赏识教育”在初中德育课堂的实践[J].教书育人,2019(16):8.
[4]李世勤.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9(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