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初探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石拓
[导读] 摘要: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包括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黑龙江省鹤岗市向阳区  黑龙江鹤岗市  154100
        摘要: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包括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总书记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美丽乡村建设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载体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发展规划
        引言
        2019 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 60%,但户籍城镇化率不足 45%,因此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仍然是今后一定阶段乡村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定村庄规划的拓展和补充。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
        1 美丽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区别城乡业态的意识
        《城乡规划法》指出: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而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城市化、片面化、粗暴化的一些做法,组织部门和编制单位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村落本身的特色与特点,忽视了村民的意愿。或按照城镇规划理念进行规划、或强制村民集中上楼,由此形成了很多 “兵营式楼群”、“棋盘式路网”等不符合乡村业态和风貌特点的“城市社区型“村落形象。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参与者缺乏乡村生活经验,缺少对乡村民风民俗的了解,往往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个人情怀的体现,导致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停留在难以落地的概念性阶段。
        1.2 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很多地方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或者秉持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去建设,这种错误思想经常出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快乡村建设,一些地方政府或基层自治组织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刻意回避土地政策和村民意愿,盲目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非农工业项目,极大的破坏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占用和污染了大量耕地,更影响着村民的身体健康。耕地无法种植,环境不适居住,使得青壮劳动力大量离开故土,就更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如此恶性循环,不仅经济得不到增长,还污染了环境,造成了乡村的衰败。
        1.3 缺乏挖掘乡村特色的意识
        很多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目标,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的过程,基本采取模式化的建设方式,或盲目的照搬照抄其它地域乡村的一些元素,或使用统一的建筑色彩、建筑风格、景观小品等,这就会导致建设出来的乡村千篇一律,没有各个地方的特色。同时,在规划时也没有深入挖掘当地乡村的文化脉络,没有为发展其他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注重短期建设成果,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没有为乡村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 在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2.1 对乡村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空间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而美丽乡村又是为村民服务,所以全面了解所有村民与乡村的实际情况十分必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需求,对空间发展规划进行制定,保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使所有村民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实现整个乡村的良好发展。
        合理高效的空间布局是构建美丽乡村的先决条件,村庄的用地构成不同于城镇,要始终保持服务三农的初衷,准确落实上位空间规划在村域层面的规定。

根据现阶段农村房屋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严格遵守土地政策,在保证乡村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促进乡村更好的发展。在村庄建设用地内妥善安排村民住宅用地、公共服务用地、产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的布局,重视生活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限制高污染的非农产业布局于村庄规划区内。
        2.2 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持续支撑,所以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时,就要从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健全乡村生态保护机制和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培养村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知和意识,还原村民对土地的敬畏,打好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其次,就要及时制定美丽乡村生态保护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贯彻落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最后,建设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引入生态型技术,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2.3 以地方资源为主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要务,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结合农村当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围绕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农业附加产业。比如建立绿色生态食品加工基地,借助于当地的绿色农业,打造一条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国内部分乡村依托于当地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天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和考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而且也为农村产业的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产业一直是农村的弱势产业,主要由于村民观念保守,加之宣传渠道有限,使一些传统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出现埋没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联合土地管理、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部门不遗余力的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类型汇集到一起,构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此吸引更多的外界投资者,兴建当地的文化产业,早日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
        2.4 地域文化保护策略
        地域文化是千百年来沉淀出的文化传统,任何改建重修都不能丢失地域文化,农村的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般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族宗教信仰,民间特色建筑、民俗风情等,形式多样。在美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格外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导建立村规民约、引导青年一代不忘本,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开设一些乡村文化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文化继承人加以表彰,拍摄相关文化纪录片等方式向外界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年投身于文化传承中。同时还可加强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例如在国学文化盛行的今日,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学习政策,开展相关教育研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村民的个人素养,构建农村新风气,还可以将农村建设成特色文化村,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体现了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的的重要策略,能够让乡村能够适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需要,让乡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与城镇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发展的矛盾,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树立一切服务三农的意识,达到提升乡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环境、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乡村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有特色的乡村面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小婷.城乡规划中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No.500(15):262.
        [2]孙慕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9):52.
        [3]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