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丽

发表时间:2020/8/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丽
[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现代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
        廊坊市生态环境局固安县分局
        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现代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新时期城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在当前的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道路,建立生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本文对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研究
        引言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城镇化发展应该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集约节约、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是结合城市群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因此,不同地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更加科学的举措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城镇化发展。
        1城镇化建设概述
        城镇化建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品质发展,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一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城镇化建设能够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拉动农村内需转变强化模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可以有效缩小城区乡镇的差别。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城镇,使得过去以“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所缓解,使得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能够实现。同时,拉动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在未来转变经济模式的关键。而且农业的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问题也能得到缓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时期城镇规划原则
        在对城镇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规划工作先行、建设工作统一规划分层进行的机制,县乡两级城市(镇)规划要由上级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同时对规划方案进行指导建设。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城镇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实际规模,对教育、医疗以及卫生机构进行科学配套,加强汽车站、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确保城镇服务功能的完善性。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保证城镇功能定位明确。城镇的定位正确是保证城镇发展特色,保证城镇与其他城市以及乡村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重要基础。明确的功能定位可以保证城镇具有产业支撑。在发展城镇支撑型产业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大搞重化工业,而要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布局,保证支撑型产业与城镇本身之间的适应性,同时要注意城镇建设的紧凑性。第二,在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布局朝着集聚式的现代化园区进行转变。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是必须坚持的重要措施。在对城镇规划方案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有一定条件的城镇可以规划与设计相关的产业园区,同时要考虑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保证各类产业向园区指引明确,充分发挥现代新型园区的集聚效应。第三,在城镇规划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城镇的文化品位。如果所有的城镇建设都大同小异,会导致城镇发展失去地域特色,失去多样性。因此,在城镇规划过程中要体现出城镇本身的文化积淀以及历史沿革,表现出来城镇自身的文化品位以及特征,确保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
        3政府对城镇规划的一些看法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县域的作用不可忽视。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有代表表示,县域经济是城乡人口、资本、信息等要素集聚的空间枢纽,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县域经济总量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短板同样也在县域。然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农民工进城安居,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向城乡一体化建设,如何在县域推动以信息化建设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这些难题,不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破解之道。站在更高视野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势在必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曾表示,今后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展潜能。都市圈建设每年能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至少0:5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动能,不仅为应对疫情冲击,更是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既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又能持续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垃圾污染生活污水
        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是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点问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会迅速增加,由于城市环卫系统和供水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垃圾污染严重,大量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人类生活产生的各种固体废料和垃圾来不及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保措施难以取得可观成效。
        4.2城镇绿地不足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居民数量越来越多,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这样随着出现的问题就是绿地严重缺乏,人与绿植的生物量比例严重失调。在城镇人工化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园林绿地,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工程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园林绿地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园林绿植不仅是城市的面貌与景观,更是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绿植可以将空气中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吸收掉,减少粉尘、细菌,并降低城市噪音、改善气候环境,保持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但是因为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过于重视,忽视了城市绿化,进而导致城镇严重缺乏绿地面积。
        4.3城市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垃圾逐渐向农村转移,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城市,大量的垃圾转移到农村。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部分中小型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数量过少,逐渐转移到周围农村,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此外,部分城市当中的化工与机械垃圾,直接倾倒在周围农村地区,不仅会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4.4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
        农村的生产活动范围比较广,监管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若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会增加农业污染隐患。作为农业大国,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量,农民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与化肥使用量也不断提升,农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影响土壤的净化能力,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4.5环境相关基础建设滞后
        近年来城镇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与增长,相应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当前城镇基础建设顺序通常是先住宅,后商业建筑,然后是服务业建设,对环境相关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却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镇环境发展,如集中供暖及集中处理污水系统未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损耗,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5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5.1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到现今为止,很多工业废水、废气没有经过处理随意排放,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所需对森林的大量砍伐等一系列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1)加强污染源控制,要对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等进行详细分类回收处理。(2)对城市绿化加强植树修整,对沿海城市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种植适应盐碱地区的植物,或者从其他地方引进泥土进行种植。(3)要控制处理工厂、养殖场排放的废水废气。工厂、养殖场上的废水、废气排放要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按规定排放,加强废水、废弃过滤。
        5.2科学规划城镇
        在对城镇进行规划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国家环保要求进行,明确绿化标准,对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一方面,在规划和建设城镇的时候不能“随大流”,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以及环境容量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合理安排工业企业和产业结构。在市区当中,要禁止污染项目、二次产业的发展,定期对污染企业进行检查与治理,如果检查与治理结果不合格,那么要责令其关闭。如果产业项目会造成较大的污染,那么其必须是在郊区或者人烟稀少的地区开展。另一方面,在规划工业布局的时候,要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基础上进行。工厂全部都要集中在所规划的工业园中,工业企业不可以在城市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以及居住中心建设。在规划工业园的时候要注意,不可以将位置选定在旅游区、风景区、城市上风区以及环境脆弱地带。另外,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要建立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
        5.3加强政策引领与政策支持
        我国城市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要想将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政府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政策引领与政策支持。相关城市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落实以下相关对策: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和引导产业升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和土地方面的支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设置科技发展奖励金,引导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城镇污染的综合治理等,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加大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加快发展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环保治理工程等;三是加强城市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市场环境,比如试点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规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完善好准入标准等;四是进行宣传教育,比如推行环境标识制度,在学校、企业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等。
        5.4加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效利用城市与郊区闲置土地,建造城市绿地与城市森林,特别是针对一些地面塌陷或者沉降地区,可以建设城市内湖公园;在城市的小区建设中,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增加城市小区的绿化面积和发展城市垂直绿化,更好地利用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面等空间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在建设大范围的城市绿地时,应该根据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引进适应的草坪,比如欧洲冷季型草坪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城市还应该减少“以草代木”的高耗水草坪,通过结合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建设复层人工绿地,从而更好地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效能,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5.5加大农村城镇化污染处理力度
        农村城镇化,并非单纯拓展城市范围,要想推动农村城镇化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农村地理条件与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统筹规划,打造特色城镇。例如,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农村,通过打造生态型城镇,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保证农村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有关部门还要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向当地农民宣传农村环保知识,并定期组织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其环境治理积极性。
        5.6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完全改变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并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保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严格禁止城市工业污染扩展到农村区域。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并制定城乡一体化治理目标,积极鼓励农村居民选用环保、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7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方案
        完善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能够从多个方面保障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障治理效果,改善城镇环境。首先需要对资金管理方案进行明确规划,通过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优化资金分配及使用计划、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等方式,能够确保所有资金合理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中,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改善作用。其次需要对城镇产业创新与互动进行科学规划。城镇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重工业,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对城镇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先进的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和绿色化发展,深化产业互动,探索更加先进、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协调经济与环保。最后还需要对具体环境治理项目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城镇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他相关情况,科学制定治理方案与项目,投入资金、组织人才、应用技术,全面做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5.8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与政策
        环境污染治理需要从法律、政策等层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相关治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国家及政府应当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要求,针对城镇情况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并从整体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地方政府则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参考,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制度进一步加以细化与优化,有力推动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尤其需要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经费调拨与资金管理,促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地开展本职工作,促进城镇环境不断改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发展中,城镇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较多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到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玉璋.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某省财经大学,2019.
        [2]车毅.石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索[J].某省农经,2019(21):94+96.
        [3]邹婷婷.S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的综合效益研究[D].理工大学,2019.
        [4]钱菊.基于产业集聚与耦合发展理论的扬州湾头玉器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9.
        [5]尹泽西,孟妍.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协调度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3):21-23.
        [6]巩在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19(35):16-17.
        [7]曾丽华.对依靠旅游特色小镇带动新型城镇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8(36):188-189.
        [8]刘凤娟.基于产业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研究[J].时代金融,2018(33):197-199.
        [9]韩永,张迪,万林战.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8(11):89-95.
        [10]陈伟.某省新型城镇化中政府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D].某省商业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