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自然资源局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含义为:在特定时期内,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的数量与质量能够可持续地承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知道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反映的是某一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空间辩证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做的时空安排,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是其重点内容,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行为;农业环境效率;影响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土地利用上,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分析,评价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探究,找到能够避免造成影响的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并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持。为此,文章论述了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与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1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严重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的原则,要确保各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评价能够具有统一的控制依据以及判断依据。指标的选择必须符合环保总局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因此可以利用水网密度、生物丰度、土地退化、植被覆盖以及污染负荷等五大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结果具有良好的权威性以及可比性。另外还要加强评价结果在保护生态中的利用,这样才能将其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2.1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土地利用是一种战略环境评价,需要根据土地整体情况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土地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对社会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可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主要是对土地持续发展而展开的,而环境影响评价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产生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环境影响评价,这一点是土地利用规划中最为特殊的地方。
2.2实施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开始呈现,既而逐渐放大。为了缓解土地利用规划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制定区域土地规划方案,充分地调查和研究自然与人为环境,分析出最具合理性的方案,然后提出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避免环境遭到破坏。
2.3土地规划与环境关系密切
在土地利用和规划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生态和污染两种类型,对区域的土地进行环评,给项目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土地不合理的利用会使项目和环境出现冲突,冲突一旦产生,必然会给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这非常不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可见,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3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环境效率的优化
3.1合理设置功能区,科学规划用地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对土地的利用和规划都不合理,例如,在城市中掺杂工厂,所以为了避免类型情况的出现,各地要集中进行土地规划,集中高污染企业使其能够远离城市,降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且在这种集中发展的形式下,很多基础设施都可以实现共享,提高了对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也方便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控制污染、治理污染。这样使城市的分区和分工更加明确,为城市管理也提供了方便。
3.2提高环境评价的方法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评价的方法建设都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而评价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叠置、列表、统计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正确评价环境,但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中,仍然缺乏一定的定量指标。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加权比较、费用效益、持续发展等方法来对环境进行评价,只有不断地提高评价方法的等级,才能在实际评价中更好地运用。除此之外,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中的任何研究,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和对比,最终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
3.3构建环境评价数据体系
环境评价必然需要依靠一定的数据基础,广泛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评价的数据库主要包含了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数据、规划数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不同层次、区域、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只有构建一个数据体系,才能在规划中进行更有效的评价。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对环境评价信息的共享制度,让所有人都能通过某个终端来了解某一区域的环境数据,这样才能在后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以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还需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1)在选择数据指标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化原则,任何数据都需要与环境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2)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数据的选择和掌握,保证整个数据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坚持可操作性原则。3)土地利用可能是静止的,但是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数据指标都需要根据规划的变化而变化,坚持动态性原则,让指标的空间和时间能够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4)土地利用规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坚持综合性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数据。
结语
综上所述,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就是对土地结构进行整体调整,把自然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此来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不造成任何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艰难且漫长的人物,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分析,根据所出现的影响进行不同指标的建立,让规划在实施之后,能够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对促进我国土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文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王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