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期收治骨折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创口感染、便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8/80),12.50%(10/80),6.25%(5/80);干预组患者创口感染、便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8/80),12.50%(10/80),6.25%(5/80);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6.25%(69/80),98.75%(79/80);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患者预防并发症;应用
引言
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积累性劳损等,大多数患者经手术治疗和术后的康复锻炼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状态,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会留下相应的后遗症。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休克、发热、剂型、骨擦音、肿胀等等,该病具有较高的疼痛等级,会严重阻碍患者的行动能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目前手术是治疗骨折的有效途徑,但是术后恢复期患者也会感到剧烈的疼痛,也影响预后,因此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60例,均为择期手术,并排除严重软组织损伤及多发骨折者。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8.34±7.71)岁,其中四肢骨折65例,脊柱骨折15例;干预组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8.28±7.69)岁,其中四肢骨折63例,脊柱骨折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则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①入院后即给予患者全面心理疏导,有效减轻患者因自身疼痛所诱发的紧张、焦虑及绝望等负面心理状态;积极与患者进行语言动作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及家属疑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病房和走廊醒目处标记警示语,指导帮助患者进行体位改变,勤换衣物及被褥,预防压疮、跌倒及静脉血栓形成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家属进行骨折围手术期健康宣教,支持其主动参与顾客的日常护理工作;③联合营养科制定骨折患者科学膳食方案,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素摄入量,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同时鼓励患者饮水,每餐餐后进行口腔清洁。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创口感染、便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②患者出院时向其发放我院护理部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其自行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分析软件分别选择Epidata 3.10和SPSS 17.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创口感染、便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8/80),12.50%(10/80),6.25%(5/80);干预组患者创口感染、便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8/80),12.50%(10/80),6.25%(5/80);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手术是临床较常见术式,由于大部分骨科患者为中老年人或严重外伤患者,其病情危重而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不可避免会出现开放性伤口,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切口感染不仅会引起切口难以愈合,严重者可造成肢体畸形,对患者机体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各医院均对骨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引起了充分重视,临床应用发现,给予骨科手术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随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在手术中对无菌操作等严格遵守,会使手术的成功率进一步增加。但因为其它因素的干扰,也会使患者的切口有感染问题出现。例如,没有及时更换切口上的敷料,未有完全消毒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等。骨科手术患者一旦有感染出现,会使切口的愈合时间增加,甚至还会感染其它部位,严重的还会诱发其它感染,由此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认真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有效减少,在增强治愈效果的同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合理调整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细菌在空气中的密度减少,切断细菌的根源,使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进一步降低。同时还能使患者感到舒适。
坚持整个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既可以对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保障,同时又可以使手术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几率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密切配合骨科医生。同时,对换药、手术操作等操作规范严格执行,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严格预防切口感染。在完成手术之后,对患者的切口情况密切观察。并对患者渗出液的颜色、性质等仔细分析,及时更换敷料。采用物理措施,加速切口的愈合。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事业、机械工业、建筑事业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车祸、工伤、高空坠落、暴击等意外事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骨折患者也大大增加,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外科疾病之一,是指人体的骨结构发生了部分断裂或者完全断裂,主要以单发骨折为主,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发骨折。而延续性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中则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改善病室环境,在保证患者疼痛减轻及病情恢复的情况下,结合患者情况适当调整病房温度、湿度,定期行通风,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灯光,为患者提供光线柔和的环境,以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其疼痛感。在病房内,护理人员走路时需轻柔,各项操作动作轻柔,以免对患者产生严重刺激;其次给予药物护理,骨科患者术后1周内多为疼痛的高发期,此阶段需根据医嘱,叮嘱患者定期服用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解释止痛药物的作用,服用止痛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促使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给予有效应对;再次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于存在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的患者,需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转移其注意力,护理人员也可通过告知患者相应的手术效果,以降低其因疼痛引起的不安情绪。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能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对切口愈合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60-261.
[2]何芳,王新刚.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31(4):76-77.
[3]马文静.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中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6,3(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