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杨存生 274015
[摘 要] 生命的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关注生命存在的意义,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部分大学生渐渐迷失自我,出现一系列生命困顿现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进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人生价值。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关注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目的原本的初衷[1]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自伤、伤人等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事情频频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凸显了加强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状态也最为了解。辅导员应充分应用这一优势,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确理解生命的真谛,努力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创建“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20世纪90年代,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开始引入生命教育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陆地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直面生命本身,拷问生命意义,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比如,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种类。”[2] 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3]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尽管角度不同,说法不一,但普遍认同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前提来实施的,通过教育传授生命知识和生命技能,让个体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群体,他们自然生理生命和个性心智生命已逐渐走向成熟,但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受社会转型的冲击,容易出现分化和异化。此外,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抗挫折能力不足,往往在遇到难题时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涵义是教育者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的生命个性特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进而提高生命质量。其具体内涵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珍视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这是生命教育的开始,也是后续教育的前提.要深刻认识到生命是唯一的、是不可逆的,它是个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失去了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每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因为有苦难有挫折就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再难的事,只要勇敢面对,总会有办法解决。活着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切不可有轻生、自伤等念头。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有很多美好的梦想需要去实现,一定要把握好人生中这段最宝贵的时光,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同时也必须肯定他人的价值,承认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其他人生命的权利,因为他人的生命同样是最宝贵的,如果实施了犯罪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我们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动物、植物也有生命,也需要我们善待,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教育,是与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意义密切相关的。我们所说的生命教育中的生命,并非只指自然生命,而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统一体,人和其他生命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的,正是因为有了精神的存在,才使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故而生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命维度。在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生命是与集体的、国家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珍惜韶华,努力奋斗,成就梦想,从而实现生命的社会化。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联性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九大职责,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可见,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引导,对错误、扭曲的生命价值观进行干预,这些工作均属于职责范围之内,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所在。高校辅导员主要具有思想优势、信任优势和载体优势等。思想优势在于辅导员大多思想政治水平较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年龄一般与大学生相仿,易于交流;辅导员大多兼任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可以融汇贯通地传授生命教育相关知识。信任优势在于辅导员长期在一线工作与学生建立了深厚友谊,爱心、细心、耐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三件法宝,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随着交往的加深,信任也逐渐加深,这有利于辅导员深入地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干预。载体优势在于辅导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也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当面交流,也可以微信、QQ、钉钉等网上沟通。
2、不足之处。一些高校对辅导员介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辅导员在生命教育方面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并不完善。此外,辅导员自身素质需要提高。目前一些辅导员对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经验更是匮乏,对于开展生命教育教学心中没底,要引导好学生,还需要下一番功夫。辅导员要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要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加上辅导员人数不多,工作压力较大。
三、高校辅导员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探索
(一)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生命教育素养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强调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所做的事情是在育人,从根本上说是在影响生命、引领生命。自己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生命的共性和个性,要充分尊重和关注,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行动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参加业务培训、网络学习、辅导员之间座谈交流、到其他高校借鉴经验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素养,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进行深刻剖析,使自己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更加专业化。
(二)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为教学创造条件
1、融入式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基本上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可以将这些课程中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上,把一些内容放到“生命”上来思考和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养成和生命成长。比如,让学生研究和思考“生命、死亡与人生” “学业、职业与事业”“大学生婚恋中的道德自觉”等问题,以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展开情义人生等.这样可以将问题拉回到最基本的“生命”层面来探讨,提升了生命的意义,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2、选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近年来,独立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不少高校以通识教育课程或博雅课程的形式向学生开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开设了“德音雅乐与生命教育”“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等多门生命教育特色选修课程;复旦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研究”等选修课程等。这些专门课程优势在于操作性较强,可以通过任课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专业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从而使大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高生命教育实效
生命需要体验,只有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生命教育活动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起单纯的讲课、讲座,其实效性和感染力更强。
1、开展感悟生死的体验活动。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考验。我国有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不愿谈及这一话题,其实在对生命的认识问题上,不能回避死亡教育。理解死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可贵,才不会出现因“无知而无畏”的自杀、残杀等现象。可以通过对出生与死亡在适度范围内的观察,引导大学生去体验,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提高“生”的质量。比如,通过组织参观医院婴儿院、手术室可以体验生命的喜悦;通过收看车祸录像、参观临终关怀病区、殡仪馆等可以感受生命的脆弱,体验死亡的恐惧;通过组织参观戒毒所、监狱或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体会健康、自由的可贵,维护生命的尊严。
2、开展成功与受挫类体验活动.开展成功类体验活动,让学生证明“我可以”、“我能行”为主,通过活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放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取得更大成功的动力;开展受挫类体验活动,设置“生命障碍”让学生体验挫折,培养抗挫能力,让学生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挫折和苦难。比如,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军训、励志演讲、挫折心理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从切身经历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加强生命困境预防和干预,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高校应积极构建并完善从学校到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健康中心、辅导员教师、学生个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命困境预防和干预体系。在此体系下,完善生命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网络,宿舍长负责学生在寝室内的情况观察,班长负责学生在教室中的情况观察,辅导员负责本年级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院系设立学生生命困境危机预防和干预处理小组,学校成立学生生命关怀中心,共同参与学生的生命困境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与有序化。对于表现异常、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加强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配合,做好跟踪服务。对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转送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是生命教育的主场所,高校辅导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但辅导员的力量毕竟有限,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联动协作,这样大学生生命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9.
[2]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1.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杨存生(1979 - ),男,硕士,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