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郑晓芳
[导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致力于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通过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对任务驱动法进行分析并对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郑晓芳   四川省青川中学  628100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致力于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通过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对任务驱动法进行分析并对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中;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54-02

        高中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和自制力,高中教师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教学设计的趣味性,通过任务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1.任务驱动法概念。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强调“任务”的目标性以及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特点。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效果评价。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法优点。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同时,任务驱动法下使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从教师的角度说,传统教学的课堂总是呈现一种“满堂灌”“照本宣读”的现象,而学生往往也是“囫囵吞枣”。“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介绍任务—分配任务—小结任务”,转变了教学方式,将以往的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解决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师不必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减轻教师在教学中的负担,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精心设计“任务”,巧妙运用“微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设计任务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任务”要可实践、易操作。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合理利用“微课”设计“任务”。


“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优势在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通过制作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微课”来完成。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话题去设计,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代表性和吸引力。设计任务要在符合学习目标的同时考虑学生的操作能力。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任务”宜小宜少,一般不要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过多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高中信息技术的“任务”设计应结合教材考虑到整体性,每个小“任务”完成的是教材的一部分内容,所有课程结束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所以,将“微课”运用到“任务驱动法”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在制作Flash动画教学时,要把形状变化、动作变化设计成一个个易学易操作的动画案例引导学生来完成,最后再把这些任务串成一个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激发学生对制作动画的兴趣。
        其次,“任务”设置应多样化。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的任务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图形图像加工时,先让学生准备自己的生活照并利用网络搜索、下载自己喜欢的背景。用PS抠图进行合成,再调整图像的大小位置,以及色彩和色调。兴趣浓厚、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利用更改图层透明度、添加蒙板对图像整体效果进行调整(这一任务为扩展练习,教师提供学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相关的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总之,教师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合理创设情境,科学引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讲Flash遮罩动画时,观看一个网站上常见的探照灯广告场景,引导学生探索这是如何实现的?广告中除了本节课学生要掌握的遮罩动画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配有旋转变化的文字及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动机。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课本知识的传输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把静态教学转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了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巧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郑志群,程丽丽.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l,(02):101-103.
[3]苏静.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徐福荫,李文郁.多媒体技术应用[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4-91.
[5]侯广军.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0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