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丛洋
[导读] 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依托新课程标准来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流程,同时积极引进多元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为例,详细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有效对策,期望进一步发挥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丛洋    瓦房店市第七初级中学  116300
【摘要】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依托新课程标准来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流程,同时积极引进多元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为例,详细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有效对策,期望进一步发挥出本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30-01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作一项重要任务,确保有效落实学科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选择更加先进且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引导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教育活动的成效,同时借此机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打破禁锢、创新创造,切实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养。
        一、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创新
        (一)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可在讲课过程中依据课本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去探索“未知”,在启发他们思维的同时,促使其主动挖掘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地理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昼夜变换?由此促使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热情,使之在深入分析和探究中把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围绕地球的自转运动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同时由此联想到“时差”这一问题,继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二)构建生动情境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仅靠教师剖析理论很难被学生所理解,此时可使用情境教学模式,将相应的知识放置于特定的场景画面之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和探索,以便打开其思路、激发其兴趣,促使他们在主动分析中形成创新思维。如,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海陆的变迁》的内容来创设动画情境,为学生模拟演示大陆漂移以及板块运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据此分析世界地图上各大洲板块的形状、了解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有助于简化其理解知识的过程,促使他们化抽象为直观,再根据个人的感性认知得出最终的地理理论,有助于不断提升其学习成效,助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在探究中不断创新
        (一)以学案导学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初中地理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学案导学模式来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使他们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不断发散思维,通过讨论、分析和探究得出更为完善的结论,并在多元思维的启发下产生更多灵感,继而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地理教师可以根据《交通运输》这一节的内容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合作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格局,且可依据不同的出行需求正确选择交通工具,或是根据本地现有的旅游资源以及经过本地区的铁路线来设计一条经济适用的旅游路线,从而使他们在合作中顺利掌握本节课的要点知识,并能够通过讨论和分析学会迁移应用知识,同时可在互相借鉴和启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二)以地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手、脑协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创造,进而实现授课目标。比如,地理老师可以在讲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指导学生们利用沙土制作黄土高原的微缩景观,然后要求他们模拟下雨时水流经过黄土高原的情景,在实践中使其明确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据此联系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探究更加准确、高效地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并有效增强其创新意识。
        (三)以灵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地理老师也可利用更多灵活多样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推升其综合能力。如,结合《欧洲西部》一节的内容,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设计各种题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设计填空题指导学生记忆基础知识,设计读图分析题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剖析,或是设计简答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变换问题条件、提问角度等,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重点切入知识并解决问题,由此不断强化他们的学科素养,并在此过程中顺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其地理素养的稳定发展。
        三、发挥地理地图的优势,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地图是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模块,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最佳媒介。鉴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灵活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辅助学生学习,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实践应用能力,为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地形和地势》的内容时,可以先展示一幅世界地形图,要求学生立足整体分析我国所在位置的地形、地势状况,然后再展示一幅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整体与个体的对比中准确把握知识点,同时可再次放大中国地图,将其定位到本地区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空间分析地形,从而促使他们在脑海中构建立体的地理地形图,由此不断增强其学习效果,助力他们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对于推动我国社会进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立足整体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进行优化和调整,同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确保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借机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训练,促使他们不断打破思维定式,在创造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继而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翠霞.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09).
[2]田媛.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12).
[3]杜金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智慧,201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