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围绕当前在学前教育环节中出现的明显小学化倾向展开了论述,认为在教育活动的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总结阶段,都存在着这种小学化的倾向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认为首先需要科学的进行目标设置和课程安排,其次则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最后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坚持适度原则和全面原则。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课程
近些年,学前教育行业呈现出小学化倾向严重的态势。对幼儿来说,过早的接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小学学科,不仅无法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甚至还会使他们对一些这些知识首先产生一个一知半解的了解,这种了解令他们在未来进入到小学以后,参与真正的知识教学时会出现厌烦情绪。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1教育活动的准备阶段
在学前教育活动的准备阶段,其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小学化倾向。在走访调研当中发现到很多幼儿园在面对大班幼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采取了拔苗助长的手段,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多的侧重于知识的学习结果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次忽视,更是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一次抹杀。通过不停的加大班幼儿的教育目标像小学生教育目标,这样的学前教育从本身上就已经丧失了保教的基本原则,更多的侧重于教而忽视了保,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取得和知识获得,却忽视了幼儿的天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这一点在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当中都可见一二。
1.2教育活动的进行阶段
在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样呈现出小学化倾向严重的问题,这既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也表现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所提出的各项行为准则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大班幼儿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加倾向于知识结构性的教学,更加与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相靠拢,而不再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利用幼儿增强生活技能培育行为习惯,反而是通过延长课堂教学时间的方式,增加更多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内容的投放。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到幼儿教师会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甚至完全地借鉴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会通过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要求幼儿跟读认读、最后反复练习的模式来达成教学目标。而在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上来看,也与小学阶段的课堂方式越来越类似,幼儿们被教师所提出的各种管理规范和课堂纪律要求束缚住了手脚,很难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动手能力来获取知识,反而是通过机械的模仿教师行为或跟随教师学习课本知识。
1.3教育活动的总结阶段
评价是激励个体再次产生行为动机或不再产生行为动机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同样呈现出了评价环节的小学化倾向,而这发生在了教育活动的总结阶段。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和直白,侧重于小学阶段的成绩测验方式,对待幼儿在近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所得和表现情况,也不再通过长时期的对比观察来获得结果了,反而是通过直接了当的试卷发放,无论是口试还是笔试这种方式,从根本上都借鉴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评价方式。以分数定高低、以分数论长短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出现在了幼儿园教育环节当中,也成为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的一个重要表现。
最后,当评价结束以后的反馈阶段同样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在走访中发现,针对那些测验结果不理想的幼儿教师会采取比较明显的惩罚措施。例如马上将他们调换到课堂的末尾座位,或者马上通过排名的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现状,又或者采取正惩罚的策略对这部分幼儿提出批评或制定一些惩罚措施。笔者在参与观察的过程当中,就发现当幼儿发生扰乱课堂秩序或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的时候,教社会对这部分违反纪律的幼儿采取罚站和斥责的方式。也有教师会要求这部分幼儿反复抄写本班级的课堂纪律守则,这些要求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同样也是有失科学和合理性的。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分析
2.1科学的进行目标设置和课程安排
在最新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所以在教育目标设置与课程安排上需要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首先,全面性指的是教育目标的设置应始终围绕着促使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结合幼儿的个性化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知识能力、行为习惯、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需要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是启蒙性,这意味着幼儿园目前的教育目标是为幼儿未来几十年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奠定基础,更是为了幼儿下一步要进入小学学习做好铺垫,这种教育工作应具有循序渐进的特性,并以促使幼儿获得初步发展为主要目标;最后是生活性,这指的是幼儿园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应基于对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的考虑,所选取的课程应尽可能的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课程教育内容对幼儿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提升可能。同时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环节当中,应更多的放手交给幼儿,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索。
2.2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基本教育原则
玩耍似乎是幼儿的唯一工作,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当中也必须坚持这一理念,将幼儿本位置的思想贯彻始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选取那些可以使用而参与其中,完成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索的方式,并尽可能的选取游戏教学方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提供给幼儿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形式,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独疹感观,在活动中令幼儿感到兴趣和满足,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为幼儿的良好情感态度培养提供促进作用,也为幼儿未来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不是强调不要提出要求,而是希望这种要求的提出不再那么的生硬和死板,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以及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令幼儿在真听、真感受中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种向往之情,这样才能够使得幼儿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3评价方式应坚持适度与全面原则
以分数论长短的评价方式是目前各级教育机构都应当予以取缔的,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够仅仅依靠一两次的测验结果,就为其定性,而是需要更多的去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具体表现。建议幼儿教师采取民主化的评价方式,不再以成人的视角过度的去干预幼儿的各项行为及学习结果,而更多的鼓励幼儿,令每一名幼儿既成为评价的发出者、又成为评价的接收者。
而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的过程当中,也建议教师需要以鼓励性的积极语言为主,并充分发挥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则,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之路上以引领者的角色出现,并始终贯彻落实幼儿本位制的基本原则。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这实际上是对目前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一次回应和顺从,也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去满足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从本质上并不能够使得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反而会抑制幼儿的天性、损害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得他们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幼儿成长的。
参考文献:
[1]宋亚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32+37.
[2]李明花.防治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