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问题分析及工作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9期   作者:孙楠 崔洪蕾 李文明
[导读] 当代青年进入大学,在自由追求梦想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危险

        摘要:当代青年进入大学,在自由追求梦想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危险,因大学生容易忽视安全、安全意识差、防范能力差,所以导致发生各类安全案件,产生无意挽回的损失。高校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主体,肩负着安全教育,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的责任,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安全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即:一是要坚持“绝大多数”与“关键少数”相结合,二是要坚持节点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三是要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安全意识分析;高校安全教育
       
        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广大青年离开父母和家庭,独立进入大学阶段,面对外界的环境,在快速适应获得成长的同时,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付出了很多安全代价,吸取了成长的教训。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等方法,笔者总结,大学生面临很多安全隐患和危险,涉及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分析
        鉴于研究能力及和篇幅限制,笔者尝试从大学生的角度宏观地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容易忽视安全。当代青年进入大学阶段,立即被五彩丰富的大学校园生活吸引,全面释放了因高考而积压的青年活力,尽情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但是,在追求梦想的同时,面对外界的诸多诱惑,很多大学生容易忽视安全,不重视校园安全,经常触犯安全的底线,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为自己大学生涯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付出惨重代价。面对各类安全教育时,很多大学生不仅不正视自己的安全问题,不关注安全的重要性,而且认为安全教育耽误了自己的时间,甚至片面地认为“这个问题离自己很遥远”、“这么简单的骗局,我不会上当”。这些侥幸心理作祟之时,就是安全问题易发之时。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差。笔者认为,安全意识包括安全知识水平、个人安全识别辨别能力等内容。当代青年进入大学阶段,逐渐脱离家庭全方位的教育和关怀,走上独立、自由成长的道路。虽然个人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心理发展程度迟滞,个性依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型。这个阶段,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同辈群体、周边环境、网络环境的影响,因其安全知识不足,鉴别能力差、抵抗能力差,安全意识不足,极易发生各类安全问题。一方面,进入大学新环境时,原来的个人安全知识储备已经不足以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需要,尤其是现在电信诈骗的花样层出不穷,因此大学生群体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安全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导致“没见过”“没听过”“很新鲜”,个人的安全识别辨别能力较差。遇到一些新问题、新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导致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大学生防范能力差。现代社会正以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社会各方面、各层次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离开家庭,初入校园,获得了巨大自由的同时,外部的危险因素也蠢蠢欲动。面对外界五彩斑斓的诱惑,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容易信任陌生人,而且容易过分自信,迷失自我,不能有效识别诡计和陷阱。而且遭遇安全问题时,自救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保护有效保护自己。如遇到现金、手机被盗,或者遭遇电信诈骗时,大学生往往在犹豫、沮丧中浪费最佳挽救时间,犯罪分子趁机得逞。
二、大学安全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高校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等,还有责任开展安全教育,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建设平安校园。

而学校的安全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改善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笔者认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要牢牢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绝大多数”与“关键少数”相结合,二是要坚持节点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三是要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普及安全知识,有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构建安全和谐的大学环境。
        (一)从安全教育的覆盖面上,坚持“绝大多数”与“关键少数”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抓好面向“绝大多数”的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广泛的、全面的、通识性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要坚决做到无死角、全覆盖,使校园的“绝大多数”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和切身的利害关系,让校园的“绝大多数”明白“什么是安全陷阱”“如何避免安全问题”“遇到安全问题,如何处理”等。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关键少数”的安全教育工作,有重心、有侧重地加强高校重点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大一新生、贫困学生、留学生等,对他们实行“开小灶”式的安全教育,着力提升这类群体的警觉性和防范性,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当前安全形势和可能出现的危险隐患,指导有效的应对方法等。
        (二)从安全教育的方式上,坚持节点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开学季、毕业季、放假前等关键节点,集中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比如新生军训期间的安全疏散演习、毕业季期间的防范就业诈骗等,有针对性宣传各类安全知识,引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等。另一方面,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重点工作,高校也要做好持续性、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范畴,建设高校安全教育基地,组织、培训精干教师,发挥学生骨干力量和党员模范作用,走进宿舍、走进操场,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师生法治意识,保证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形成常态化教育模式。       
        (三)从安全教育的途径上,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开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宣传教育。当前高校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量”上多推动、多落实,形成强大的宣传教育阵势,还要在“质”上实现突破和飞跃,与时俱进,统筹做好线下和线上的宣传教育,达到科学有效、上下联动。一方面,在既有的宣传教育基础上,继续丰富线下宣传方式,多开展一些师生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比如组织手绘海报比赛、校园安全短剧等,此外还可以与其他校园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党建活动、社团嘉年华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总之,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活动中有效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线上的宣传教育方式,积极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以案为鉴,编辑推送安全警示案例,组织线上的安全知识竞赛等,同时通过新媒体,搭建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听取学生关于安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率,通过线上的活动也能充分保证宣传教育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武敏等.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能力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年03期;
        [3]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
2016年。

作者简介:
孙楠(1988-02),男,汉族,当前职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保卫处办公室副主任,当前职称:政工师,学历:研究生
崔洪蕾,助理政工师,保卫处干部
李文明,政工师,辅导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