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和大科学的辩证关系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9期   作者:南丹
[导读] 本文从比较分析小科学和大科学的概念入手

        摘要:本文从比较分析小科学和大科学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在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中大科学的特征,并对小科学和大科学关系进行了辩证思考。
        关键词:小科学;大科学;辩证关系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的概念
        (一)小科学的概念
        所谓小科学,一般观点认为,是指狭义上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增加人类的知识,其主要特点是个人的自由研究。从科学的体制化进程来看,在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16至18世纪)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科学主导着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那个时代的科研人员不叫科学家,他们从事的科学也没有成为固定的社会职业或工作。他们通常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且一般依赖他人资助,其目的是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思考自然的奥秘,而不是通过了解世界获得了改变世界的能力,方法等,属于典型的为知识而认识的认知活动,因此很少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体现了科学的无私利性。他们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为了认识自然世界,而不是为了改造世界,使得科学研究产生经济价值。这是一种狭隘的科学观[1]。19世纪科学体系飞速发展,科学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体系,科学研究活动不再只是王公贵族的业余爱好,而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公认的社会职业,有其特殊的组织,有各类科技院校,有专业的科学刊物等。小科学于20世纪开始转型向大科学发展。
        (二)大科学的概念
        另一方面,什么是大科学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出现一个标准的,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顾名思义,大科学是相对小科学而言的,它通常被认为是一门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重大影响的现代自然科学。也有学者认为,大科学是一个涉及学科多、参与人数多、耗资大、耗时长的大型科学项目。由于现代科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与欧洲中世纪教堂和古埃及金字塔比肩,国家或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科学事业上,科学无疑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战略性产业,所以我们应该叫它大科学才更贴切。
        二、大科学的主要特征
        (一)科学研究的集体化、大规模化
        在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中,科学研究活动规模逐渐变大,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科研活动从原始的个人自由研究或学派的自由研究为主开始;慢慢发展成为学会或无形学院的形式;到十九世纪,又进入一种集体研究模式,也就是教授带领助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研究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国家层面甚至是国际合作层面。以1942年为例,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科学开始出现的分水岭,“曼哈顿”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必须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否则会危及整个计划,导致前功尽弃。“曼哈顿”工程首次体现出规模宏大与社会良性合作的特点。
        (二)科学已真正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把科学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以科学家兴趣为研究方向的东西,而是把科学视为一种关系到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基本力量和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都如是认为。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不能再仅仅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科研活动的主题,科学家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来为我们谋福利。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科学家的科研活动要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价值。
        (三)科学发展按指数规律加速增长,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凸显
        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就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科学的发展是以指数增长为特征的。

后来,著名的哲学家G.艾赫尔别格也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人类科学研究活动速度的这一变化。再后来这种科学发展现象,即从缓慢渐变式发展到雪崩式激变,被美国著名的科学学家和科学史家普赖斯总结为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规律,并从科学文献、科学家的数量、科学研究经费、新产品新工艺由实验室到社会广泛应用的周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大科学是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科技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此外,一体化还表现为生产与科技的紧密结合。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所谓科技产业,实际上是以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科技产业综合体、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城。这些社会组织在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等方面功不可没。
        (四)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更广阔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个有机链条。人类对这些科学的认识本该是内在统一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自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科学已经被分为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的各种学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扭曲和严重对立,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全分离。随着20世纪系统科学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情况终于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同时,各个现代技术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日益密切。其发展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技术群体的发展,很少表现为单个技术的突破或单个技术的应用。
        三、小科学与大科学的辩证关系
        关于如何应对大小科学,学术界也存在不少争论。一些学者强调大科学的重要性,认为大科学时代结束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科学研究方式,转向集体主义的合作研究方式。
        有的学者强调小科学的重要性,提出小科学要大搞,大科学要小搞的口号,并指出“当代的小科学”其实是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小科学”,当代小科学的发展是目前中国的重中之重[2]。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把大科学和小科学统一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认为,所谓大科学就是指以整体解释为指导思想,以高通量、大规模运作为技术特征的科学活动。所谓“小科学”是指以假说作为驱动的科学研究[3]。事实上,“大科学”和“小科学”的特点和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大科学关注整体性问题,小科学关注局部问题。所以,把“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结合起来,并且达成互动协作的状态是最佳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在大科学的视野下,我们应该重视小科学的发展。小科学是大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大科学是小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大科学的出现并不能排斥和削弱小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之相反,大科学必须依靠小科学的充分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不能忽视长期的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否则会犯战略性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小科学相对发展起来,才能防止大科学的硬核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才能避免更大程度上的严重后果。
        四、结语
        目前,关于大科学与小科学的辩证关系研究是零散的,需要进一步梳理。然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19世纪以前,小科学占主导地位;19世纪以后,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大科学开始迅猛发展。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是核心,但是小科学也不可忽略。小科学与大科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小科学和大科学之间的关系,否则它将影响甚至阻碍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倒退。
参考文献:
[1]熊志军.试论小科学与大科学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04(12).第5-8页.
[2]赵红州.“小科学大搞,大科学小搞”--“大科学”国策二则[J].科技导报,1995 (1).
[3]强伯勤.“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统一[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南丹,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