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层次化教学法的基本内涵进行论述,然后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主要内容,最后提出相关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旨在为促进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实践分析
1、层次化教学法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创新型教育教学方式,层次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层次化教学能帮助老师开展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丰富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层次化教学模式是将学科课程内容按困难程度、目标要求等分成不同的等级,因材施教的开展课程教授。比如,对于学习能力强又善于思考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最困难的课程,并做关于探究方向的指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将注重操作细节但总体不复杂的课程内容给予他们,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合作学习;对于不善于沟通交流的学生,着重给予需要其他同学或老师配合的课程内容,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完成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而且能感受到集体的氛围和老师的关爱。
2、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主要内容
2.1备课中的层次化
小学信息技术的备课过程中运用层次化教学,通常需将教学计划分为三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层次化分组,通常分为 A 组、B 组、C 组,其中,A 组的学生基础较薄弱、B 组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C 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优秀,且能够实现更好学习目标。在层次化分组的时候,其通常不要求每组人数的均衡,而是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分层,同时,分层不要求高低判断,而要做出层次识别。层次化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通常将一个学期作为周期进行重新分组。层次化教学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班级授课制的开展,而且还具有促进学习与互相激励的作用。
2.2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小学信息技术的层次化教学开展,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要求。其具体包括: ①基于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层次化教学计划。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层次化教学中,需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分组,以此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对教学难度进行合理调整。②层次化教学通常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在具体分层时,不能过于心急,认为层次化教学的实施能够迅速见效,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教师则需要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需注重从简到难,对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兴趣进行不断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对“word”课程开展教学中,A 组学生主要学习些基础性知识,类似于文本移动、复制,设置字体格式与页面等; B 组学生则是在 A 组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图文混排、分栏; C 组学生则是在 A、B 两组的基础上,开展图形的综合处理相关内容的学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探究学习,尤其是 A、B 两组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一帮一学习,最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该部分知识。
2.3教学任务的层次化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开展教学中,任务驱动方法逐渐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化运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到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通常很少关注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点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使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现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具体教学中,由于各小组学生都实施了分层,各个小组的学习难度以及完成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基于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良好学习,并使学生具备的信息技术学习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对“数据的查询”开展教学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方法实施层次化教学,可根据划分的小组,为学生设计针对性地学习任务,其中,A 组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进行单表或者多表的查询,而 B 组学生的任务则是在 A 组的基础上,对约束条件进行查询,而 C 组的学习任务则是在 A、B 两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对参数查询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对于 A 组的学习任务而言,其属于全班学生都需要完成的,而 B、C 两组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自主选择。学习任务的逐渐增加,其不仅能够使全班同学都完成考纲要求,而且还能使各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并逐渐实现知识难点的全部消化。
3、提高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3.1对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层次化教学的核心部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这一点对老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核心教学素养要求比较高。
针对1组的学生,老师需要进行一些较为困难、复杂的信息技术问题,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对于2组的学生,老师以基础信息技术学习作为学习的基本目标,完成基本目标后再分为一些困难的、灵活性信息技术练习题目和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核心素养;针对3组的学生,老师着重教授基本的信息技术问题,并要求学生自主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4组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增加信息技术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3.2对各层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老师在给予层次化教学后,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反馈。针对1组的学生来说,老师着重进行技巧类和创新类的思维点拨,并强调良性竞争的重要性,避免学生产生自满的心理;针对2组的学生,老师多进行归纳信息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多表扬多鼓励;针对3组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他们牢固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熟练程度,及时给予肯定;针对4组的学生,老师要充分关注,鼓励每一步进步,积极称赞和表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才能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层次化教学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划分,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屈斌.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层次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黑河教育, 2017, 000(008):79-80.
[2]贾义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3]周伟. 小学信息技术层次化教学要注重"三化"[J]. 中小学电教:下, 2017, 000(004):P.15-16.
[4]王全明.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层次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27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