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奠定今后数学教学的基础,而对于数学新的时代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大胆的创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至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本文就提升小学数学的有效性的措施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画图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一、初识作图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正处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文化意识薄弱,基础素质较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出现认知错误、理解错误、计算错误等普遍性问题。没有良好的引导和简单直观的解析会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不愿进行数学学习。在实践教学中,部分题目设计与生活实际脱轨严重,缺乏实际意义,这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解题热情,实际生活的逻辑思维与数学应用题中的逻辑思维出现差异,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不愿意做应用题,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过程之中,要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心发展特点,利用作图的形式,做出直观易懂的数量关系图,在作图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在点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讲解“认识10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深化学生对数的大小的认识与理解,在讲解中可以采用作图的形式,由老师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从小到大的数字,营造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跳跃性的数数,两个两个的数或5个5个的数。体验不同的数法,在轻松直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作图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应用作图法,增强学习成就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服务于日常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隐藏在生活之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使其对数学的实用性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法,给予学生直观认识、理解题目要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相关知识时,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由各个小组采用切割方式,将平行四边形组合成为长方形,经过自主操作学生将会认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面积的关系,而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强化学生对多种计算方式同时,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借助于作图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较高的学科,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难度较大,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难的心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作图法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直观易懂的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认识图形相关知识内容时,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作图和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高质量的图文课件,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向学生展示图文及课件,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图形特点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作图教学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功能,从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除此之外,还有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用到课堂过程中帮助师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积累,多总结,从而开辟出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路径。综上所述,新时代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之中灵活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出轻松的教学课堂氛围,注重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整合性,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吸收度,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97-101.
[2]宋建平.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学周刊,2017(20):67-68.
[3]张林元 如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