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Levelt话语模型对中国大学生德语口语产出困难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涂异然
[导读] 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能力中,“说”一直被中国外语学习者视为最难掌握的能力,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口语产出中也时常遇到困难。
        摘要: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能力中,“说”一直被中国外语学习者视为最难掌握的能力,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口语产出中也时常遇到困难。Levelt的话语模型是从多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产出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根据Levelt的话语模型理论对中国大学生的德语口语产出困难进行探究,分析口语产出问题的特点和原因。
        关键词:话语模型;口语产出困难;原因
一、引言
        德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属性,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习者准确利用德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成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但不同于“听”和“读”这两项接受型语言能力,口语表达属于产生型语言能力,具有相关性、互动性和语境依赖性特点。因此,口语表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能力,也是德语学习者比较难掌握的一种能力。通过对德语老师的教学工作观察以及与其的意见交流中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在德语读、写以及听这三方面有着十分高的能力水平,但是在德国大学的课堂或者德语课中却经常是沉默寡言的。他们在讨论中往往并不是很积极,只是偶尔与别人用德语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在德语运用中最大的困难是口语表达,而这一困难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他们在德语国家的学业。本文用Levelt话语模型对中国大学生德语口语产出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利用问卷和访谈结果探究其口语产出困难的特点和原因。
二、Levelt话语产出模型理论
        为了将说话的过程表述出来,在心理语言学中拟出了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把说话人看作是信息处理器并慢慢以语言信息处理为遵循中心不断发展。其中, Levelt的话语产出模型最为被大众接受并应用。Levelt的模型共分为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两个部分涉及的是语言的接受(Sprachrezeption)。也就是说,Levelt的话语产出模型中语言输出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另外的三个语言信息处理板块之中,它们分别是:概念化阶段、形式化阶段和发声阶段。概念化阶段是对对话语内容进行计划,它所涉及的是概念上的准备,即产生一个前言语信息。说话者在这一阶段首先会有一个想要表达的意图并发展为一个概念中的文稿,同时需要调动他脑中各个方面的知识,预估谈话的场景场合并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类型。这一阶段的前言语信息会通过两层不同的信息处理过程。第一个过程被称为宏观计划,主要涉及索取相关信息,形成交际目的和言语意图。交际的目的会被下分为若干个小目的,这些小目的根据意图的构思进行线性地排列。也就是说,说话者将自己决定调用哪些信息以满足自己所产生的说话意图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合理排列。第二个过程被称作微观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文本信息的结构将会进一步被处理,针对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会产生出对应的命题表示(propositionale Repr?sentation)并且话语的内容同时也会挪进说话者的一个特定的角度来处理。在形式化阶段前语言信息通过语言编码被语言化。编码过程分为语言编码和音位编码两个子过程。语法编码包含的是词目的激活(Lemmaaktivierung)和句法的结构塑造(syntaktischer Strukturaufbau),这个编码过程运行至产生出大致特定的句法结构为止。在语法编码的过程中,词目(Lemmata)将会被提取出来产生语义关系。Levelt的词汇假说(lexikalische Hypothese)断定,形式化阶段是由词汇来驱动,通过寻找词目及其句法、词法和音位属性完成语法和语音编码。因此,语法结构就不可能独立于词条而被建立出来。基于之前建立出来的句法结构将在音位编码过程中生成一条以正确句法顺序排列的词素语音链。最后生成的发音方案包含了词汇形态的、段落性的以及韵律性的信息,这个计划将会在发声阶段执行。发声阶段把发音方案付诸于具体的符合神经肌肉行为指令的机动行为之中,将之前所造的句子的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
        综上所述,根据Levelt的理论,一个人说话需要经过三个信息处理的步骤,说话的整个过程是相对复杂的,因此,用外语进行口语表达绝非一件易事。Levelt的模型将语言输出分为几个板块,以此细致详尽地解释了语言是如何产出的,模型中语言输出的模块是串在一起工作且具有互动性,但每个板块也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借助这个语言产出模型可以分析研究中国学生的德语口语输出问题,并且能够确定他们的困难具体在哪个方面。因此,Levelt话语模型会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对中国大学生德语口语产出困难的调查研究
        针对中国学生在德语课堂的口语练习中十分安静沉默且很被动的现象,借助Levelt的语言产出模型输进行对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输出的困难的调查研究。
        实验的受试者为20名在德国高校读书的中国研究生,语言能力都已经达到了B2至C1。尽管他们可以在其他人用德语交流,但是他们还不能够像德语母语者一样毫无问题地、流利地表达,因此他们是本次实验的理想受试者。受试者的专业不尽相同,10人是和德语专业有关,均为国内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毕业。另外10名受试者的专业则是企业经济学、营养学、电子信息技术、经济学或土木工程学,均上过语言培训班或德语强化课(以及语言考试的预备课程)。来自不同专业的受试者在德语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历,而这些会导致不同的语言学习问题和口语输出能力,使调查分析尽可能全面。本次调查是基于调查问卷和采访形式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共31个问题。目的是找出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困难以及导致这些困难的原因在哪里,并且了解关于中国德语课堂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和受试者的口语输出习惯的信息。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口语表达困难及其原因,在本次研究中将会做两次采访。所有受试者填写完的调查问卷会分成两组,德语专业的分到A组,B组则是由理科专业学生的组成。每组问卷中会抽出一张出来,这两位学生会分别被深入采访。受访者需要根据他们的问卷填写内容回答相应问题。当问卷和采访的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将会对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出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困难的异同,之后将进行对于困难的产生原因进行查明。
四、中国大学生德语口语产出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从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在口语产出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在于词汇、用词以及如何精确描述上,对他们来说找到合适的德语词汇进行表达是特别困难的。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指出语法和发音也对他们造成的困扰。

因此,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在语言输出中的形式化阶段,即在提取语法和词汇知识并进行编码的措辞板块中。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是最重要的,它含有语音、句法以及词素等信息,驱动着语法以及音位上的编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学生不仅在语法方面有困难,而且在词汇选择上也有问题,因为句子的语法结构也受到词汇本身的影响。作为外语学习者,中国学生的语言知识还不是特别全面,由于这个原因他们不能够像母语者那样能够本能地快速应用符合构思结构的词汇表达方式,也不能根据语法知识顺利地使用一个合适的表达。他们的语言处理方式和母语者不同,在问卷和采访中,受访者指出他们在说德语的时候经常先用中文思考,然后把内容翻译成德语。也就是说,在使用德语的时候他们首先会利用母语,把对应的语义信息挑选出来,然就在激活德语的词目信息。在这个情况下,两个语言系统的词汇会前后激活然后形成一个转换的过程。从研究结果来看中国学生在母语的内心词典的信息使用上没有问题,他们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激活内心词库中的德语单词。一个单词中国学生知道其中文的含义,但却不知道德语应该怎么表达,由于这种不完备的德语词汇知识,他们不能够成功地从词汇中挑选出来或者挑选错误,这就会阻碍形式化阶段中的编码过程。由此可以确定,如果语言学习者在目标语言的词汇上不全面,那么就会影响他的口语输出过程。此外,说外语的人会一直尝试在说话的时候时刻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使用规则,但是当他们缺少相应的知识时,他们就会利用母语,导致母语的规则或者说语言习惯会与目标语言混合在一起,这样就会对词汇、语法以及音位的编码产生影响。在中国学生说德语的时候,这种转换常常发生,他们有时候会将要说的内容直接从中文翻译成德语,有些德语句子是根据中文的句子结构来表达出的,而这与德语本身的表达或者说词汇、常用语的使用不一致。这种干扰在口语表达中对语言产出有着消极的影响。
        除了德语语言知识的匮乏,受试者在问卷和采访中还提到中文和德语之间语言结构和词汇使用上的差异也是口语产出困难的原因。中德两门语言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因此它们的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学生在区分单词含义这件事情上就并不轻松,通常他们会碰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一个中文单词对应多个德语含义相应的单词。比如“效果”可以翻译成:die Wirkung, die Auswirkung, die Wirksamkeit 或者 das Resultat。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对应的德语单词尽管含义相近,但通常不能随意替换,最贴近的单词往往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情境才能选择出来。由此看出中文单词翻译成德语是很困难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中文单词没有对应的德语单词。有一些单词通常是带有文化特色的,比如中国谚语。在这个情况下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这些单词或惯用语的含义,因为他们脑中找不到可以将其意思表达出来的德语单词。他们只能音译,或者是意译,这样翻译出的内容也会因为文化特色强而不会被对方正确的理解。三是一个中文单词对应不同的德语单词。翻译这类词是最复杂困难的,因为它们结合了之前所说的两种词的属性。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的是,它们对应的德语单词没有近义词,而是对应若干个不同的德语词汇,必须得通过文章的上下文分析才能够决定哪个才是最合适的单词。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问题”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翻译成Frage, Problem, Thema 亦或者 nicht funktioniert。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口语输出时选择合适的雨单词的困难。另外,两门语言的语法差异亦会影响口语输出。中文里没有像德语语法中的性和格,不需要以变位和变格来表现语法关系,也没有严格的框架结构,所以中国学生对于德语句子成分的变换以及摆放顺序会感到困惑。
        另外,从调查结果还可以得出中国德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是德语口语产出困难的根源。中国德语课堂通常是以围绕语法知识点来进行,大多数教师会注重语法的习得,因为他们倾向于认为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外语习得的重点。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会布置更多的书面或者语法的练习,学生往往没有很多机会进行自由的对话,这种学习任务的失衡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实践研究证明语法练习并不能够促进德语的主动使用和口语表达,只有通过“说”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由于中国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去主动使用学过的单词、短语和语法形式,所以他们不能够在口语表达时很快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以造出符合德语语法规则的正确的句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会具有偏向性。从采访中可以获悉,在德语学习中学生通常会机械地背单词,通过大量的书面习题来巩固语法和词汇知识,缺乏对知识的主动运用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这种注重语法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行为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大学生德语口语产出的困难。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的口语产出问题集中于形式化阶段中的编码过程。编码困难的根源可以归为以下几点:1.德语语言知识,尤其是词汇知识的匮乏;2. 中文和德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和词汇使用差异;3.中国德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4.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结论
        以Levelt话语模型分析中国学生德语口语产出困难,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德语口语产出的问题在于编码的过程,而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词汇知识的贫乏和中德两种语言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差异。同时,还受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模式的影响。根据口语产出困难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引发对中国德语课堂教学的思考,根据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产出困难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善德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达到外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Chen Yu. Verbessern chinesische Studierende ihre Sprechfertigkeit im Deutschen w?hrend des Fachstudiums in Deutschland?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2.
[2] Günther C. Prosodie und Sprachproduktion. Tübungen: Niemeyer, 1999.
[3] Hoffmann S. Mündliche Kompetenz und Bewusstsein beim unterrichtlichen Fremdsprachenlernen. Tübingen: Narr Francke, 2014.
[4] Levelt W J M.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M] . Cambridge Mass. : The MIT Press, 1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