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   作者:黎亮 苏学富
[导读] 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黎亮  苏学富
(广东省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阳春 529600)
摘要:目的: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3月确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6例为观察对象,以摸球法均分两组,其中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28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28例患儿为观察组。两组并发症、撤机成功率与治疗前后的PaCO2(二氧化碳分压)、OI(氧合指数)对比。结果: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为3.57%,对照组总发生率为28.57%,组间有差异意义(P<0.05);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PaCO2、OI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项治疗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可对患儿肺复张等相关指标的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效果
   前言: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与急性肺泡上皮、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以渗出性肺水肿、肺顺应性下降为主要特点,以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进一步发展,继而出现持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猝死,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依据患儿病情积极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的主要目的[2]。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近年国内外儿科界提出的新型通气模式,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有创机械通气,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方法为通过鼻咽管、短鼻塞(或面罩替代)进行气管插管,另一端连接高频呼吸机,从而产生通气[3]。其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病情,本文针对56例患儿,采取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分析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6例,以摸球法均分两组,各28例。对照组男性患儿:女性患儿为16:12;最小胎龄29周,最大胎龄36周,平均胎龄(32.56±2.16)周;出生体重1.56kg-2.10kg,平均体重(1.72±0.11)kg。观察组男性患儿:女性患儿为15:13;最小胎龄28周,最大胎龄35周,平均胎龄(31.76±2.21)周;出生体重1.52kg-1.98kg,平均体重(1.74±0.12)kg。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等资料信息比较P>0.05,无差异意义可实施对比。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详细检查、诊断,并确诊者;(2)均采用气管插管-内滴入猪肺磷脂注射液(生产企业:Chiesi Farmaceutici S.p.A.;批准文号:H20030598;规格:3ml:240mg)-拔出气管插管治疗;(3)患儿家属均意识清晰,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有先天性心脏病者;(2)有严重贫血、感染、颅内出血者;(3)因肺出血而呼吸困难者;(4)先天性畸形者;(5)先天性心力衰竭者;
1.2方法
  均进行常规治疗,行气管插管,内滴入猪肺磷脂注射液200mg/kg,行机械通气,选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容量保证通气机械通气模式,依据患儿血气分析的结果与病情,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病症稳定后进行撤机。改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吸氧浓度增加5-10%;平均动脉压增加2-4cmH2O(1cmH2O=0.098kPa),频率:6-12Hz,振幅为MAP的2-3倍。于胸廓振荡为主,胸片显示肺容量于8-9肋间。撤机标准:患儿血氧饱和度>90%,吸氧浓度<0.3,平均动脉压<6cmH2O,可改成高流量鼻导管。
  观察组行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吸氧浓度为0.3-0.4,呼气末正压为4-6cmH2O,流速为8-10L/min。撤机标准:患儿血氧饱和度>90%,吸氧浓度<0.3,呼气末正压为2cmH2O,患儿无呼吸困难症状。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6h后的PaCO2(二氧化碳分压)与OI(氧合指数)的变化,并比较。
  ②记录呼吸机诱导性肺损伤、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器官内出血等发生例数。(呼吸机诱导性肺损伤+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器官内出血)/例数X100%=总发生率。
  ③记录撤机成功例数,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描述,x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描述,t检验,P<0.05有差异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aCO2、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6h后两组PaCO2、OI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成功撤机25例,占比为89.29%,对照组患儿成功撤机17例,占比为60.71%,观察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4.666,P=0.030<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常发于新生儿的常见呼吸系统急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需及时给予患儿呼吸支持,从而避免患儿两肺广泛肺泡进行性萎缩损伤渗出,从而发生急性呼吸衰竭[4-5]。而临床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有效治疗呼吸衰竭病症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有效避免肺泡萎缩,促使萎缩的肺泡重新扩张,是一种新型的无创通气模式,可有效发挥无创、小潮气量、持续肺膨胀等优势,对患儿氧合指数与清除CO2有重要作用[6-7]。可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有效发挥以下优势:显著改善新生儿呼吸衰竭病症;可作为其他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后的营救性治疗,有效改善患儿氧合,清除CO2,从而减少气管插管率;同时可作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拔管后的过渡治疗,从而减少患儿再次气管插管(或脱机),同时在实施治疗观察注意换位鼻中隔黏膜的保护,可有效减少并发症[8-9]。
  本文实验结果中,治疗6h后观察组患儿OI、PaCO2等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可有效清除患儿CO2,因该方法可将高频率、低潮气量的气流经无创的方法快速进入气道,通过偏向气流产生的持续膨胀压,经振荡的方式叠加在自主呼吸,从而达到持续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有效预防细支气管气道陷闭,继而增大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标准,促进CO2更好的排出[10-11]。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操作更加方便,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与经鼻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相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更见显著,可减少患儿呼吸暂停次数,减少并发症,是临床新型且安全性较高的通气方式,该项治疗方法的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大多数患儿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依从性较有创呼吸支持更加理想,可对肺复张等相关指标的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12]。因此该技术方法简单、推广容易、具有十分实用的临床价值,前景明朗,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娄五斌,张卫星,员丽,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83-1988.
[2]何志勋.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32-33.
[3]朱延平, 王坤, 张卫军,等.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034(013):3103-3105.
[4]刘颖,聂川,颜慧恒,等.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20,41(03):229-233.
[5]赵金章,刘玲,张莉,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1):1461-1463+1467.
[6]王柱,高薇薇,沈阳,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拔管撤机后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9,40(10):1391-1395.
[7]胡德飞, 钟世冰, 罗孝华. 不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比较[J]. 现代医院, 2018, 18(03):99-101+104.
[8]苏学富,黎亮,林妃红.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3):2238-2239.
[9]周丽芳,龚晓琴,侯彰华,等.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1(04):36-38.
[10]曹木宁, 王艳萍, 蓝秋梅. 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017(015):14-15.
[11]曹亚芹, 李燚, 董玉斌,等. 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9, 20(03):49-52.
[12]张涛, 高薇薇, 陈佳,等. 无创高频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7, 032(002):96-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