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   作者:王莹
[导读] 探讨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的临床效果


王莹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9例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羧基麦芽糖铁治疗,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周、8周以及12周,患者的CRP水平下降,且SF、MCV以及Hb水平降低,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静脉注射羧基麦芽糖铁和口服铁剂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羧基麦芽糖铁对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患者不仅可以使患者的MCV和Hb水平提高,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关键词】羧基麦芽糖铁、缺铁性贫血、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免疫、环境以及微生物等诸多因素有关,根据不同病理表现和病变部位,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有研究发现,IBD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其中缺铁性贫血(IDA)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长期贫血可诱发记忆力减退、心动过速、疲劳以及眩晕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当前在治疗IDA时,铁剂口服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起效慢,并且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降低患者耐受性。因此,本文对羧基麦芽糖在IBD合并IAD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IBD合并IAD患者609例为研究对象,病程6个月-4年,年龄(2.4±1.5)年,年龄25-60岁,平均(42.6±11.5)岁,其中287例为女性、322例为男性,疾病类型:329例为CD、280例为UC。入选标准: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②依从性较好;③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④均因口服铁剂补铁效果差或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排除标准: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②严重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IBD基础治疗,包括饮食调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氨基水杨酸抑制剂等,然后再运用羧基麦芽糖铁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体质量确定给药剂量,若患者体质量<50kg,则给予15mg/kg;若患者体质量≥50kg,则给予750mg,1次/d,2次注射间隔时间≥1周,要对补铁剂量进行控制,一般≤1500mg。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SF)、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以及血红蛋白(Hb)等。同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低血压、皮疹、眩晕以及头痛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由SPSS24.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并且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的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后4周、8周以及12周的SF、MCV以及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3.讨论
  当前在治疗IBD合并IDA时,有两种方法比较常见,分别是静脉补铁和口服铁剂,其中口服铁剂作为首选的一种方法,具有便宜、方便等优点,但是吸收率不高,并且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耐受性[1]。而羧基麦芽糖铁作为新型的一种静脉铁剂,主要指的是由碳水化合物外壳包裹氢氧化铁核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物,其结构类似于铁蛋白,采用静脉给药方式,纳米粒子能够迅速分散在血浆中,经骨髓、脾脏以及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大量的铁离子,结合血清转铁蛋白,向骨髓处转运,并且在受体作用下,合成血红蛋白,促进红细胞成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同时,羧基麦芽糖铁中的铁核能够结合多糖,具有较大的分子体积,释放铁离子缓慢有序,不会损伤机体组织或出现铁中毒,并且降解的过程中,也不会生成毒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
  综上所述,在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羧基麦芽糖铁,不仅能够为机体补充铁剂,还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婷.曲波.李惠.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6,21(9):569-572.
[2]游光耀.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炎症性肠病并发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9,31(3):168-170.
[3]王方海.赵维.陈建芳.等.羧基麦芽糖铁及其在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9):1011-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