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使我们深入了解习近平在中国最落后最艰苦的陕北农村梁家河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用他优秀的品质和作风教育激励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刻苦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决心,如何向人民群众学习,如何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何何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的基层。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七年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成长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 习近平 知青岁月 体会
一、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经历
习近平1968年底办理了去陕西延川县插队的手续。他首先到学校提出申请,携带学校的证明去家庭所在地派出所把自己北京的户口注销掉,再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北京市革委会发给的几十元的插队购置费。1969年1月13日,北京八一中学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情专列于1月15日先到陕西铜川。住了一夜,又换乘卡车向延安进发,晚上住在了延安师范的教室里,用桌子拼成大铺,把被褥打开,睡在上面。1月16日一大早,乘车从延安出发途径延川县城,中午时分到达文安驿公社,在公社外的空场上,和各村来接知青的贫下中农,公社为他们开了一个极短的会,结束后被招待吃了一顿饭,是当时陕北最好的饭菜,有洋芋、红萝卜、粉条和猪肉。在吃饭的时候知青把猪肉片挑出来丢了,被狗吃了。习近平分到了梁家河,还有雷平生、王燕生、杨京生、佟达宁和戴明。当年,大家生活是都很艰苦,大家一起劳动学习交流,相处比较融洽。1970年初到1972年回京,经中央专案办公室批准允许习近平探望正在隔离审查中的父亲习仲勋,此时习近平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练的时期,他处事比较沉稳自信,也开朗多了。 1973年后半年习近平受延川县团委书记、北京知青陶海粟的鼓励,以团员的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习近平特别珍惜这个机会,真心实意努力工作,得到赵家河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引起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壁的注意,赵书记给他促膝谈心,鼓励他解放思想,甩掉包袱,放手大胆地工作。赵书记善于做思想工作,重视人才,为了让他打消思想顾虑,就谈到习老在陕北的革命经历和业绩,陕北老百姓特别尊重、敬仰与怀念他。这些谈话给习近平在政治上以信任和鼓励,使他从犹豫和苦闷中解脱出来,他不负众望,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住宿情况:刚去住在农民张马有及其长子张青远家的窑洞,吃饭在30米处临近坡上张贵林家窑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1936年至1960年一直是梁家河党支部书记。 几天后,张贵林老母去世了,就搬到别处吃饭去了,几个月后,习近平等就搬到知情的窑洞里去住。1972年至1973年,大部分知情都回北京了,由于父亲受到政治迫害,后来有招工名额他也不能去。习近平,插队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的时间最长。习近平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1973年入了团,1974年1月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入党没有预备期,就直接成为正式党员了。1974年1月10日,文安驿公社党委任命习近平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秋,县上给文安驿公社分配了两名上大学的名额,公社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习近平有理论有能力,成绩显著,贡献大,决定推荐他上大学并报县教育部门。1975年9月16日延川县招生领导小组决定,推荐北京知青习近平到清华大学读书。
二、习近平初到延川县梁家河要过的“四关”
1、“跳蚤关”。跳蚤,专门靠吸血生活,一般在动物身上生存,群体性生活,繁殖比较快,咬了人以后,皮肤比较痒和痛,使身体不舒服,干扰学习或劳动。体积特别小,黑红色。过去用六六粉毒,也可以用开水烫,现在的药品就更多了。习近平窑洞里的跳蚤有的是同村别的人带来的,有的是原来窑洞卫生不整洁就有的。
2、“饮食关”。习近平原来在北京的时候,由国家供应,粗细粮有一定比例,起码小麦面粉和大米占50%,也就是每月能够吃上一半的白面和大米,还有一定的油料。到延川农村梁家河,都是糜子谷子,好一点的是洋芋、玉米,几个月可能吃一次白面,甚至只有过春节才吃几顿好吃的,饭里才有青油!有的家庭因为缺粮,吃的是野菜、菜团子。另外几乎每顿饭没油、没肉,有的家过年前才杀一头猪,有的甚至没有食盐和辣椒,长期不吃油会感到饮食不香乏味,长期不吃盐身体就软了,连走路都很困难。
3、“劳动关”。北京知青包括习近平从小到16岁,劳动量很小,上学就是脑力劳动,放学回家可以适当做些城里的家务活。到梁家河除了做饭、打扫卫生外,其他都是重体力劳动,每次担粪一般都在100斤以上,背粮食一般都在200斤左右,肩膀磨破,脊背擦烂,手上都是老茧,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八点甚至农忙时节晚上十点收工,中午适当休息两个小时。刚去确实不适应,一年后慢慢地习惯了。
4、“思想关”。(1)从北京首都的那么好的环境到西北偏僻落后的农村,思想如何转变?如何接受这个现实?(2)从不干活或少干活到天天干活,从脑力劳动到重体力劳动,如何适应?思想如何转变?(3)从国家领导人子女转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高级干部家庭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保姆伺候,到自己独立自主,料理一切,思想如何转变?(4)从得到别人的帮助到自己帮助别人的转变;从别人说电视里看到的农村多么艰苦,到亲临现场,亲自实践,亲自体会,天天在农村,天天和农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劳动在一起,能够经受住这些考验吗,该如何思考?(5)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顺利、向上和进取,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从大都市到艰苦环境,一落千丈,遇到逆境!如何面对和思考?(8)这些北京知青原来对理想的设计,可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走向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了一位农民,饭都吃不饱,而且在吃苦、应对困难、自理能力上还不如农民。这些都可能会产生失落、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
三、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群众做的实事
1、搞基本建设。“三农”的根本问题是土地,延川梁家河,山大沟深,多数都是山坡陡洼,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向大寨大队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把山坡地做成平展展的水平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并且保持水分,抵御干旱,增加产量,便于耕种,便于使用机械化。
2、举办沼气池。由习近平带队,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聘请了技术人员,回来在村里办起来了沼气池,并在全县推广,解决了农民点灯照明、做饭和烧炕的问题。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代替了煤油灯盏,照明的清楚度和亮度大大提高了。
3、修建公路。从外面到村里的路,原来只有一辆架子车都很难通过的羊肠小道,在习近平的组织带动下,修成了平整宽阔的马路。这路是在办沼气池时修建的,好让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运进去,也是为了方便全省学习参观沼气池的学员修建的。
4、指引村民利用自然资源做好养殖业。大力提倡养猪养羊养鸡养牛,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给大家生活增加一些肉食鸡蛋等营养;既可以积存一些肥料,又可搞活村庄的气氛或经济。
5、举办铁业社。首先是为了满足本村对生产工具的需要,其次,把多余的铁锨、锄头、镰刀、铁铲、刃子等各种农具出售出去,为大家增加一定的收入,解决生活上经济困难。
6、举办代销点。原来梁家河百姓要赶集,就拿买些日用品来说,都要走几十里路远到文安驿公社,代销店办起来后,确实大大地节省了购物所用的时间,减轻长途爬涉的疲劳,方便了百姓。
7、举办缝衣店。在习近平的策划下,抽调5名左右的妇女,给全村男女老少裁剪衣服,缝补衣裳,做新被子,拉鞋底,制布鞋,减轻全村妇女的生活负担,提高了妇女的劳动生产率。
8、带头打深水井。梁家河常年干旱,没有河流,老百姓要吃水,就得等每次下雨时截留的雨水在窖池,马路上的流水不干净不卫生,还闹肚子,于是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利用农闲时节,打了几口深水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吃水不干净的问题。
9、帮助村民学习文化。习近平带头讲大山外面的的世界 ,讲他自己看的书,普及一些文化知识,也举办了一个扫盲班,让梁家河人都会运用一些常见的字。
11、打坝筑坝。刚开始,将一个坝筑到一半的时候,一场暴雨被冲垮,又重新筑造,筑起来以后,主要解决村里的牲口饮水,村社修建用水,家家户户和泥、泥墙,灌溉农田,抵御干旱,提高粮油产量。
12、协调处理村里各种矛盾。一个村也是一个小社会,由于家庭成分不一样,年龄大小不一样,性别性格不一样,文化水平不一样等,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作为有文化人,作为从大城市里来的人,作为大队支部书记,调节和处理这些矛盾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习近平身上。
13、习近平主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系,寄来了西红柿、黄瓜、小油菜等种子,解决了村民种菜吃菜的问题,有些种子,山沟里没有见过。
14、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到了春季,习近平组织干部群众,选购树苗,由于经济困难,多数从柳树上裁下柳条,种植在荒山陡坡上,因为坚持不断,梁家河绿树成荫,生机盎然。
15、带领村民修建磨坊。落后的农村,推磨是大问题,既耗时间,又费力气,磨的面又不多,特别折磨人。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水磨,也就是利用水推动磨轮转磨面,比手工推效率高,后来就买了台拖拉机,利用机器带动轮子转,磨面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了,解决了村民多年磨面难的问题。
四、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工作作风和优秀品质
1、模范带头 2、艰苦朴素3、热爱劳动4、无私奉献5、吃苦耐劳6、自立自强7、自力更生8、热爱人民9、敢于担当10、敢于作为11、勤于学习12、善于思考13、为民服务14、严以律己15、团结互助16、平易近人17、强烈的使命感18、遇事有定力19、辩证思维方式
五、七年知青岁月对习近平一生的影响
1、习近平七年岁月,使他真实地看到真正地体会到中国最偏僻最落后的“三农”,即广大农民的贫苦艰辛和严重缺乏文化,农业的极端落后,农村的一穷二白的状况,为他后来思考和制定“三农政策”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2、习近平从农民身上看到了学到了不怕苦不怕累能够克服或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决心,所以他具有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腐败分子亮剑的勇气,敢于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复杂性。
3、习近平从农民身上看到了学到了朴实、憨厚、善良、勤劳、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和风格。所以有他后来的“三严三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刮骨疗毒的精神。
4、习近平七年坚持不懈地读书,至今每天都在坚持学习,学到了很多间接知识和道理,为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理解世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后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5、习近平亲自参加各种劳动,亲自做饭,亲自烧炕,亲自给自己缝补衣服,亲自感受没有钱、没有粮油、挨饿受冻的情景,在那孤独、寂寞、荒凉、偏僻、落后和交通不便靠步行办事的大山沟里,吃着菜团子和各种野菜的艰苦难熬的岁月,尝尽人生酸甜辣苦涩的味道,磨练了极其坚强的意志,为他后来持之以恒进行“四个全面”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动力和毅力,为他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树立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提供了思想基础。
6、君子要担当天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认为,没有这样经历,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领袖是不踏实的不实际的,是无法理解人民的苦难的,对人民不会有深厚感情的,也不会制定出切合于实际、切合人民需要、切合中国基层、切合中国农民的政策来。
7、在逆境中曲折螺旋成长,在大风大浪惊涛骇浪中锻炼成长,在挫折中艰难地前行,父亲被政治迫害,自己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入团、入党主动交了多少份申请书,都未批准,别人两年三年四年相继离开了艰苦的地方,就习近平到第七年时才离开,使它更加深刻地思考中国未来,对“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如何认识?如何对待?
六、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的书
1、《毛主席语录》2、《中国通史简编》3、《老三篇》4、《毛主席诗词》5、政治方面的书6、哲学方面的书7、经济方面的书8、历史方面的书9、外国文学名著10、物理11、化学12、《三国志》13、《十万个为什么》14、《古典名著》15、《汉语词典》16、中国小说 17、《战争与和平》18、《九三年》19、《论共产党的修养》20、延安红色文化21、苏联历史《中世纪史》22、《基督教青年读本》23、《中共党史》24、《共产党宣言》25、《法兰西内战》26、《哥达纲领批判》27、《反杜林论》28、《国家与革命》29、《资本论》30、《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1、《史记选》32、《汉书选》33、《后汉书选》34、《神圣罗马帝国》35、《苏沃洛夫》36、《二月革命》37、《新编心之诗词典》38、《中国古代思想史》39、《离骚》40、《古诗源》41、《李白诗选》42、《三曹诗选》43、《悲惨世界》44、《鲁迅杂文集》45、《战争论》46、巴尔扎克小说47、莫泊桑的小说 48、莎士比亚的戏剧49、《战争与和平》50、《罗斯福见闻秘录》51、《隆美尔战时文件》52、《太平洋战争:岛屿战争》53、《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54、《中国古代军事理论选集》55、《三十六计》56、《毛泽东军事文选》57、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58、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59、劳塞维茨,《战争论》60、 《伟大卫国战争苏联战术的发展》61、《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上、中、下、图册》62、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957年)63、《鲁迅全集》。
七、习近平在梁家河最感人最朴实的话
1、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
2、我不走了,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干,一起改变面貌
3、我们是老陕
4、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呆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参考文献
中央党校出版社采访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