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问题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施步骤与作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叶华奇
[导读] 问题学生指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摘要:问题学生指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不足,导致在思维、认知、情绪、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差于同年龄段孩子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社会功能偏离常态,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在思想道德、人际交往、情绪表达等常常表现出“不和谐”的一面,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问题学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有说谎和欺骗行为,对老师和家长的言语极其反抗。合理有效地把“共情”运用在问题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共情;问题学生;学困学生;教育管理;思想道德教育

        小磊,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抽烟、打架,欺骗父母,谎话连篇,经常逃课去上网,学习成绩在倒数几名徘徊,不听家长、老师的教育,经常顶撞长辈。
        小玟,女,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平时经常说谎,抽烟、打扮、旷课,不听老师与父母的教导,经常与社会的青年混在一起,成绩倒数,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
        像小磊、小玟这样的学生,就属于我们所说的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不足,导致在思维、认知、情绪、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差于同年龄段孩子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各种心理社会功能偏离社会常态,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在思想道德、人际交往、情绪表达等常常表现出“不和谐”的一面,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共情”,是一门心理咨询技术,较多地运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它能让咨询者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有利于咨询的进行和来访者问题的解决。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述说的过程中,对来访者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准确理解对方的情绪和内心体验,再传递给来访者。问题学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对老师和家长的言语极其反抗,如果能够把“共情”很好地运用在问题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要想取得良好的“共情”,可以按照以下四点来进行:
一、尊重问题学生,关心他们。
首先,很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常常忽视问题学生,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因为这样反而会加深问题学生的抵触心理,使他们更加叛逆。其实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而对他们的不足或是缺点,则以一颗包容之心,心平气和地接纳。换个角度想,学习好、遵守纪律的学生也不是十全十美,而学习差、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有值得我们表扬的地方。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教学或管理人员不把他们当成问题学生来看待,他们才会体验到尊重。 其次,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与问题学生交朋友,以致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道德。其实这是一种比较错误的想法。因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认知,也懂得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应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平等友善地与问题学生交往,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各种类型的人,而不是限制他们。问题学生并非无可救药,只有让问题学生体验到周围人的尊重,感受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他们才会在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肯定自己,也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动力。?
二、设身处地,试着与问题学生交朋友。
人的行为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之所以有这种行为,是有很多原因的。

也就是说,问题学生之所以存在抽烟、打架、旷课等不良行为,是有背景原因的,是过去多年各种原因日积月累的结果。为了对他们进行教育,我们要深入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试着理解他们。孤立地看待一个问题学生,我们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良行为。而如果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就会明白他、理解他,很多不良行为都能得到解释了。
人类个体具有社会属性,具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不管是好学生还是问题学生,都需要朋友。问题学生思想叛逆,如果一直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老师的身份与他们说话,他们会更加抵触。而当我们以朋友的角度来与他们交往时,他们会更容易接纳。其实问题学生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别人的肯定,甚至没有听到过一句赞赏的话。与他们交朋友,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三、适当地“露短”,会进一步拉近关系。
        所谓“露短”,是指暴露自己的短处、不足、缺点。心理学上做过研究,太完美太强势的人,反而不太受人喜欢。而那些有优点也有缺点,并不时大方、坦然地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让人想与之交往的。与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相处,会让人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距离感,甚至会产生紧张和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
        很多家长和老师平时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并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害怕在孩子、学生面前掉了身份。其实没有必要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这些调皮捣蛋的问题孩子、问题学生在家长、老师的眼里,是一身的缺点,但他们身上还是存在很多闪光点的。而如果他们的优点长处刚好是家长和教师不具备的,那就可以坦然地承认,并给他们一句赞赏的话,肯定他们。
四、适时地“诘问”,让问题学生学会反思。
如果能够很好地践行了上面所说的三点,在得到问题学生足够的信任,并且关系较为牢固之后,我们就可以适时地“诘问”他们,委婉地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了。“诘问”包含有追问、责问的意思,经常用在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比较牢固的时候,以便来访者更深入地思考自身的情况,并反思问题的原因。此时用在对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一味的惩罚和责骂只会加深他们对家长、老师的怨恨。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在“叛逆”的同时,其实也在慢慢地改变着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社会规则。所以,冷冰冰地惩罚和责骂不会有什么效果,他们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平等和关怀。很多人强调规则教育,但是在对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在向他们强调规则意识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共情”会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尊重关心他们,试着与他们交朋友,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适当地向他们暴露自己的短处,并让他们学会反思,那么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立茹,于晨,于少杰,武敬亮,田桂香.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6):910-914
[2]李特.共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6):5-6
[3]罗青.共情理论视角下师幼互动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9,(3):138-14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立项课题《利益倾向及群体大小对小学生说谎行为的影响》 (项目编号:2016XYB10);2018年度广西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网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研究”(2018GXOUZD01)。
作者简介:叶华奇(1985-),男,广西钦州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学习行为与认知机制、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