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王丽芳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二元背景下,青年教师专业化是中小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二元背景下,青年教师专业化是中小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我结合自身成长的轨迹谈两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听课;评课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二元背景下,青年教师专业化是中小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工作始终面对和处理着三对关系: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能否正确处理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标志。而在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道路上,提升专业素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针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我从一位数学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成长的轨迹,谈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可以关注的两个具体措施。
        一、初为人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配合学校搞好教研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坚持听课,乡间流传有句话“会听的听门头脚道,不会听的听红火热闹”,那么我们听课究竟要听什么呢?
        1.听课首先要听老师,听课应该定位在与授课教师的业务交流。要能够通过听课来了解授课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了解授课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听课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听”教学基本功,通过听课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的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这是对一名成熟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2)“听”教学过程,首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提出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教师自己讲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讲知识的来龙去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尽快明确今天这节课的任务,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到本节课的数学思维情景中来。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地组织学生一起来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要能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思维活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出问题关系到课堂教学思维活动的质量,因此所提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3)“听”授课教师的教学功底,要通过观察教师的授课过程,分析授课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逻辑分析是否准确?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逻辑主线是否清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怎样的?(4)“听”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突出了重点?是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设计时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这些都关系到一节课的质量。同时要听教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的?比如一节概念课,听教师是否能够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地思考与数学概念生成有关的问题?是否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2.听课也要听学生,听课不仅仅是听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还要能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课堂教学,站在学生的立场看这节课是否吸引你?你是否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以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你有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吗?你能理解讲授内容吗?这节课是否激发了你的数学思维?授课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探究活动是不是有学习的价值?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是不是触及到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这些都需要在听课中通过听学生加以关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一次听课后都应思考:学到了什么教学方法或者组织课堂的形式,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才会效果更好,在课堂中应该用什么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免邯郸学步,丧失自我。
        二、要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业化教师,还需要学会评课,评课是听课后的“常规动作",是一种较为普道的教研活动,俗话说“听课不评课等于没听课”,这话虽绝对,但可说明高质量的评课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课的目的不在于诊断。因为评课者不是“医生”,至少不能保证每个评课者都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即便评课者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是“全科医生”,不可能对每堂课做到全景“透视",不可能明察秋毫地包治“百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可能就有一千种教学理解。当评课者与授课者对教学有“不同理解时”,如何有效地避免话语强权和意志“移植”、避免评课中的“踩高跷”和“云端跳舞”,真正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主张相互碰撞、教学理念相互交融、教学实践相互切磋的过程。
        评课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总带有评课者的个人色彩。即评课者不同,评课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评课者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根基决定了评课的深度和契合度。
        那么如何评才能使授课者信服,评课者精准,参与者觉得公道。专业的评课必然基于专业的课堂观察,专业的课堂观察需要每一位教师设置自己感兴趣的课堂观察点,“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课堂现象,实现“定点”观察。因为只有把视野缩小,才能看得真切看得透彻,才能实现听课的有效聚焦。常言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评课也是如此.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固然重要,但评课者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必须“大处着眼,小处人手”。所谓“大处着眼”,即必须要在课堂整体观察的前提下形成对课堂的总体认知,避免评课时的以偏盖全;所谓“小处人手”,即在设置精准“课堂观察点”的基础上进行理性量评,避免评课时的失据和失范,坚持全局视野下的精准点评是保证评课专业性、提高评课质效的基本着力点。
        评课看似随意,实则专业,虽然评课的内容和观点因评课者而异,但并非说明评课者可以随意发言、妄下结论。评课也不应该是模糊的、笼统的、无所依托的,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现实的操作性,以便使评课的内容转化为教师事实的行为,使评课由泛化、模糊、随意走向精准、清晰、专业,不断提升评课的专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听课评课的价值和效益,改变走形式、完任务的的思想,让学与教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通过听课评课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完善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早日成长为一名成熟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志钰.评课是基于理念互通的对等交流[J].教学与管理,2016(04):31-34.
        [2]李勤.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