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是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一个学生良好的习惯、品格、道德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因此,可用体悟感染、对话践行、演讲辩论等多种方法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其课程基础的基础,是落实德育、智育、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角度来说,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品格、道德尤为重要,他不仅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更影响着我们社会是否健康向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多形式进行德育内容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在我们每位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涯中,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是罕至的,能培养几个精英都寥寥,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未来绝大多数的学生成人后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当一辈子教师,培养不出几个社会精英也算罢了,但坚决不能培养几个制造毒奶粉、染色馒头、注水瘦肉的“精英”,那将祸害社会,危害国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智育和德育同等重要,要做到品行、品质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两手抓,两不误。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找德育渗透的内容。德育,顾名思义,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教育与培养。小学德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白了德育教育的内容,然后就是寻找德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点。如课文《丁香结》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豁达胸怀的人生观教育;《草原》的德育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草原情感,讴歌民族团结精神;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一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理想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要通过故事的阅读,感受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品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时,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一个地球》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每一篇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并利用,从而让学生形成受到思想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
1.体悟感染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很多老师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大声朗诵、复述等形式,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课文结构美,文学意境美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有些以描写人物为主的课文:《小英雄雨来》《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教学《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观看图片、创作图文等形式,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使心灵受到触动感染,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2. 对话践行 对话交流是了解对方思想行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话,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启迪学生的心灵,《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对话,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在学校周边当志愿者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在六年级《桥》教学时,理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这一段时,学生们先模拟“揪”,然后大声朗读,再分组讨论:“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表现老人怎样的人格品质?你从中有什么感悟?”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一位无私无畏、威严的共产党员立刻浮现在眼前。”然后,我又结合老汉用力把小伙推上船的“推”字,让学生概括出伟大的父爱。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 让生活更美好”为内容写一篇作文.有学生写了《爱,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了自己收养了一只流浪小狗。由此可见,在同学的心中已经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通过演示、对话、实践、生成,把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语言学习与道德品质教育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3.演讲辩论 演讲是对我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举办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道德品质。理不辨不明,事不鉴不清,通过演讲、辩论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还能让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做合适的引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积极健康的小学生。例如,在我班上有一家长在骑摩托车时发生了小的交通事故,事件发生后我班专门组织了一场关于乘车安全的演讲、辩论活动,每一个学生认真地收集资料、写演讲稿,演讲过程中,同学们对安全一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演讲会聆听中发现有一同学讲述在农村骑摩托车可以搭乘二人,一方面为了方便出行,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甚是诧异,因为同学们的不懂法、知法,我们又进行了小规模辩论,骑摩托车是否可以超载一人。通过教师在学生演讲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评,学生们在真枪实弹中辩论,同学们从此对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辩论、正反思考,同学们的思维更立体,很多同学还因此积极参与到安全防范中去,更加注意安全了。?
三、结语
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其内在品质和思想道德正处于初步成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特点对学生的品质和思想道德进行教育不仅对语文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对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也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针对社会见闻点评,或者课中互动思想提升,还是课后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延伸,其目标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形成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经历不同,行为品质也不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因材施教,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做到传道与解惑的高度统一,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