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钢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PICC置管是临床静脉注射的重要操作形式,能够降低新生儿静脉注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欠佳,故影响了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因此对于其护理措施加以分析十分必要。本研究对目前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相关学术结果加以整合,总结其护理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PICC置管;新生儿;护理
目前PICC导管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尤其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通过PICC置管可降低外周血管长时间刺激,减轻新生儿痛苦。PICC即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全名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通过实施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将导管置于血流较大的上腔静脉,可保障新生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1]。
1.新生儿PICC置管注意事项
通过PICC置管是保障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其操作方式较为简单,其安全性水平较高,具体注意事项包括:其一,新生儿PICC置管血管选择,理论上新生儿PICC置管科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但是在实际选择穿刺血管时,应注意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有研究显示,贵要静脉是新生儿PICC置管重要静脉之一,不仅能够提升穿刺成功率,也能够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2]。其二,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在实施PICC置管时,需要对所置入导管的长度进行预估,尤其是新生儿体内导管长度。有研究显示,将新生儿上臂外展,保持与新生儿躯干呈90度角,由穿刺点直至右侧胸锁关节位置,在从锁关节至患儿第三肋间长度[3]。同时,对于提质量超过2.5kg的足月新生儿,可增加10mm导管长度,能够提升PICC管路测量准确性。其三,新生儿PICC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在置管期间,可应用X线检查明确PICC导管尖端位置,通过实时、可视方式能够降低患儿发生血管穿孔、血栓、心率异常等问题的发生比例。
2.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措施
2.1新生儿PICC置管前的护理
置管前需要对其导管进行充分润滑,使用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混合液擦拭导管,避免对新生儿血管内壁造成过分刺激,可降低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比例[4]。尽量选择新生儿弹性较好的血管实施穿刺,对其血管、血流情况进行评估,注意血管是否存在回流不畅问题,回流不畅的血管进行PICC置管的失败率较高。给予新生儿家长介绍PICC置管方法、处理流程、优势、置管时如何如何配合,并告知新生儿家长置管后的注意事项,做好置管准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新生儿家长进行讲解,可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提高宣教效果。同时,加强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新生儿家长护理及治疗依从性,家长各项问题予以耐心解答,增强新生儿家长治疗信心[5]。
2.2新生儿PICC置管期间的护理
进行新生儿PICC穿刺操作的护理人员,应选择经验丰富、年资较长的护理人员,保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期间严格按照无菌化要求开展各项操作,穿刺成功之后,及时对新生儿松开止血带并实施轻柔送管,每次送管速度控制在1.0-2.5mm左右。在实施置管前,新生儿往往存在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根据新生儿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予以心理护理,注意通过安抚方式放置新生儿发生哭闹现象,提高置管效果[6]。通过局部热敷方式使新生儿穿刺位置血管充盈,通过安抚、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可避免新生儿发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2.3新生儿PICC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结束后第一日,需要用弹力绷带予以包扎,并将其手臂制动2h,防止新生儿穿刺位置出血,置管超过24h后为其更换穿刺位辅料,将患侧手臂抬高制动,提升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预防新生儿患肢发生肿胀。向新生儿家长讲述置管后手臂活动方法,注意对其穿刺位置予以保护[7]。尤其指导新生儿降低患肢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哭闹等事件,防止其穿刺位置血管过度摩擦所致的静脉炎,穿刺位置需保持清洁,如敷料发生脱落、污染等问题,需及时更换。术后3d后可放松置管侧肢体,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新生儿避免患侧肢体剧烈活动、挤压及过度牵拉,防止导管与血管内膜的过分摩擦,以便于逐渐提高机体的导管适应性[8]。患儿家长对新生儿穿刺位置进行密切关注,并教会新生儿家长自行观察穿刺位置,一旦发生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应立即通知护理人员。对新生儿PICC导管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滑动造成血管壁损伤问题。
3小结
综上其述,PICC置管在新生儿临床治疗之中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对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注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中应根据新生儿实际情况,在其PICC置管前、中、后各个阶段实施有效护理,从而提高PICC置管操作的顺利性。
参考文献:
[1]唐艳青,廖柳清,郭利媛, 等.循证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7):93-95.
[2]邓连好,陈燕梅,陈艳芝.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162-163.
[3]王仔燕.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3):276.
[4]代洁.新生儿经上肢PICC穿刺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河北医药,2019,41(19):3034-3036,3040.
[5]黎红美.水胶体敷料在危重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9,5(33):139-140.
[6]邓慧芳,张小芳,徐小丽.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0):4301-4302.
[7]刘敏,王洁,刘开群, 等.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降低新生儿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价值分析[J].健康必读,2019(29):108.
[8]陈炎英,程奇,卓瑞燕, 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 管理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9,25(32):179-180.
[9]邓祥敏.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模型在ICU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J].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