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活求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汪巧花
[导读] 课堂练习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江西省井冈山葛田学校   汪巧花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进入新课程以来,作者就对课堂练习在课堂上的有效性进行了关注,结合本人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
【关键词】 课堂练习、 兴趣、 新、 活、 近。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一、 求新——提供新鲜的素材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
        1、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就习题本身而言, 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在一节课里,根据教学需要如果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两处快乐学习的激发点,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学过乘法分配律后,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 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 3 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 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2、方式新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头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 ②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二、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
        1、空间的灵活性。



        比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巩固这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或者买此所需的物品,回来后把活动过程说一说,议一议,编出相应的小数四则运算习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争当“小电脑” 处理遇到的各式情况。学生练习激情很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或试过的通过练习,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功的体验。
        2、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 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 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1、 运用生活经验,寻找练习材料。
        为体现练习的生活化,在讲授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 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2、创造练习材料, 感受生活数学。
        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 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我班同学曾经组织去过我市井冈山风景区春游这一生活体验,我设计全班同学坐大巴去旅游这一情境,出示例题:我们坐的大巴从葛田出发,每分钟行驶 900米,经过25分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你们能算出葛田到达目的地有多远吗?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来,从而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 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 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曦;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练习设计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王亚婵;小学数学教材中课堂练习题的使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