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中,标本采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对标本误差的合理控制,有助于提高实验分析前标本的整体质量。检测数据与判断患者的真实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标本不符合要求,即便是在先进的检测仪器,或者再先进的检测技术,都无法得出精准的检测结果。根据不完全统计,血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会造成半数以上的标本不达标。
1、血液标本
1.1空腹采血
在大多数的化验检查中,都会有空腹抽血的选项,因为人体在进食后,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降低了化验的精准度。例如,进食高脂肪类食物,甘油三酯的数值会增加数倍之多,而摄入高糖类食物,两小时后的血糖会出现急速升高,如果前一天晚上10前进食,次日8点后的空腹血糖才能达到正常标准。采集标本的条件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后,要对实际原因进行标注。
1.2末梢血
末梢血通常采集左手无名指,在采集的过程中,要保证采集部位的干净与整洁,避免在冻疮、破损、炎症等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采集,如果左手无名指不符合采集条件,可以采取更换采集部位的方式。尤其是烧伤患者,采血过程要选取完整的皮肤处。此外,心理波动会影响末梢血血液常规检查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实际的临床活动中,通常以静脉血代替,而在血常规比较过程中,要保证采血时间的一致性。
1.3静脉血
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的检测项目都采取静脉血的方式,在血清检测活动中,患者的饮食会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要保持清晨空腹的状态。在ACP活性的测定过程中,因贮存活性的差异性,所以检测要保证合理的速度。类似于肌酸激酶的物质,会受到患者运动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要防止溶血现象,比如无机磷、血钾等检测活动中。
1.4动脉血
通常情况下,动脉血采集被广泛地应用在血气分析中,股动脉、桡动脉,以及肱动脉是主要采血部位。因动脉痉挛的原因,会导致溶血与气泡的产生,因此要加强对取血器的抗凝处理,采取到检测的整个过程不宜超过30分钟,进而提高临床诊断数据的精准度。肝素是阻碍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选项,所以,在动脉血的采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规章流程,例如,严禁使用具有凝血功能的蓝帽子真空管,送检过程要分两次进行,防止出现延误病情的现象。
2、血液采集标本
2.1血常规检验标本
通常使用抗凝管进行血液的采集工作,当采集血液完成后,采取上下颠倒的方式充分混匀,次数控制在5至10次,严谨用力晃动采集器。同时,在采血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凝血管刻度进行采血,并在采血完成后尽快送检,一旦超过两个小时,检测结果会出现不稳定现象。
2.2血沉的测定标本
在血沉的检测过程中,通常是用枸橼酸钠抗凝管进行静脉血采集,静脉血采集完成后,采取上下颠倒的方式混匀,次数控制在5至10次,提高采血刻度的准确性,保持抗凝剂与全血的科学比例。血液采集完成后,要及时送检,保证采集数据的精准性。
2.3凝血检测标本
真空负压系统是抗凝血采集的最好方式,在抗凝剂的选择方面,通常采取枸橼酸钠,且保持空腹采集状态,在采血过程中,患者要保持半小时以上的平静状态,避免因剧烈运动而降低了检测的准确性。加强对采血量的精准控制,采取上下颠倒的方式防止凝快现象,采集完成后及时送检。
3、临床常用检验项目血标本采血的注意事项
在多项化学检测中,通常只使用一管血,采血量根据采血项目而定。在正常情况下,采血量控制在4-5ml/管左右。如果检测项目较少,免疫与生化可各自采取一管血,在采血过程中要尽量缩短血细胞与血清接触的时间,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血液标本收集完成后,要尽快分离血浆或血清,最晚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在非抗凝血的血清采集完成后,采取上下颠倒的方式进行混合,调到次数控制在5次至10次范围内,在室温情况下,半小时以内会自行凝固,严禁用其他器械进行凝块剥离。如果标本处于冷藏状态下,使用促凝剂会加入凝固速度。在抗凝血的血浆采集过程中,采集几分钟内就可以进行血浆离心。在血液标本的冷藏方面,冷藏温度控制在2℃至8℃,需要冷藏的标本包括丙酮酸、儿茶酚胺等,通常情况下,全血标本是不需要冷藏的。
在临床常用检验项目血标本采血过程中,防腐剂与代谢抑制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细胞代谢的抑制作用。在离心标本的准备阶段,要尽量降低强行剥离凝血块的概率,如果一定要进行强行剥离的话,操作动作要轻缓,降低溶血的发生概率。在标本的离心过程中,通常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至10分钟,且控制离心力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温度降低了分析物的稳定性,所以要将离心温度控制在4℃以内,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话,离心温度保持在20℃至22℃即可。无特殊温度要求的分析物离心温度在20-22℃冷藏运送标本应利用温度控制离心机离心。
4、总结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自动化与高精度化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全面提高整体质量的管理进程中,对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准的检验结果能为医师提供科学的诊疗建议,而加强临床中常用检验项目血标本采血管理,是保证检测结构准确性的重要标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如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