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霍敏 潘新民
[导读] 探讨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减少食管癌患者并发症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减少食管癌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9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72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72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而对于观察组,则提供全程肠内营养护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1年、2年的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能减少食管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量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全程肠内营养护理;食管癌;并发症;满意度
        食管是食物的运输管道,源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被称为食管癌,多发病于我国北方人群。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在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食管癌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化疗、中医中药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为食管癌治疗公认首选方式。当前手术根治食管癌的成功率很高,但是由于食管贯穿颈部胸部腹部,周围邻近的结构特殊,导致手术比较复杂,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大,使得术后并发症比较多,从而影响全身生理功能,为此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本文具体探讨了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减少食管癌患者并发症的作用,希望能为临床上预防与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9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食管癌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术前影像学诊断为食管癌,术中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者;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年龄35~65岁,具有手术治疗适应证;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具有手术指征。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缺项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2例患者,观察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术前访视患者,做好手术准备、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服务,该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要求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强调了护理应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实际措施主要有:①肠内营养护理模式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主要内容有临床手术技术、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等。在科室每个月开展一次专项考核,对不达标的护士要求其再次参与培训,然后接受第二次考核,直到护士可以独立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护理服务。②组建肠内营养管理团队:根据专科知识、工作能力等把护理人员划分成不同小组,落实各个小组责任,对工作范畴进行量化处理,确定各方职责。同时,护士长要做好质量监管工作,让高护为低护提供护理指导,而每个责任护士则为6到10例患者提供护理服务。③强化安全管理护理:夜班责任护士在科室晨会上交接班时,与白班责任护士及管床医生床边交班,汇报当天患者的夜间病情;在白天,责任护士把次日接受手术的患者姓名及住院号、床号等交给夜班护士、主管医师。④个体化护理: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治疗组病例讨论及查房,分析现护理存在哪些问题等,并提出解决方案;若对医嘱存在疑问,则积极跟主管医师展开沟通;当查房后及时完成各个方案,然后护士长则对落实情况展开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住院时间等计量数据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数据以%表示,对比为t检验与χ2分析,采用双侧P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91.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食管癌是一种发生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在术后容易存在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随着肿瘤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护理质量也在相应提高。并且肿瘤手术护理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高、强度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需要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作为当前先进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运用了科学的护理手段,对护理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引入了创新护理、现代化护理等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术前与患者沟通,可帮助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术中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活动,术后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班,指导患者进行翻身及改变体位,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食管癌患者因肿瘤消耗、肺部感染迁延不愈等原因,使得自身情况比较衰弱,术后咳嗽无力,当合并气道狭窄时则气急加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要求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强调了护理应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14d的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狭窄、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P<0.05),表明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护理模式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也让患者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最终达到促进患者身体康复的目的。 目前医院在管理过程中都会引用一些创新制度。在提高医院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求护理工作更加的精准和科学化。在的领导下进行日常护理时,除了基础的护理工作以外,也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管理工作,面对护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情况进行记录和研究。通过科学的创新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护理工作的高质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当避免机械式的管理,如果只是一味的循规蹈矩,只能进行基础的管理,则日常的护理质量效果达不到总体的管理目标。而应当在此过程中可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的护理方法,通过先进的培训考核,对于工作范围内的问题进行调整,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下一步缓解的护理工作。及时的对于现有的基础护理计划进行完善,在标准制度的约束下拟定和调整合理的。护理工作流程。从全局分析护士护理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和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多种多样的护理方法来获得最优的护理结果,避免护患关系紧张或者护理质量不佳的情况出现。
结束语
        总之,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是当前临床推广的一种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体现了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全程肠内营养护理模式能促进减少食管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量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该模式实现了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明确了护理成员的职责,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积极落实了相关护理操作,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其能减轻患者应激反应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预见性护理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喻红,潜艳,董翠萍.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09)
[2]食管癌根治术后鼻肠管应用的耐受性分析和护理[J].卜素,陈晓芬,陈芳,吴书会,宋翠,邢利民.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8(02)
[3]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的研究进展[J].郑秋兰,张传来,范定容.护理管理杂志.2017(09)
[4]持续与间断肠内营养喂养方式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分析[J].朱力,绳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