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数据调查显示,早期胃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0.9%-100%。对于这部分患者,术后应该如何开展护理工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01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于第5位,死亡率居于第3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而在国内,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于第2位、第3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
(1)基本病因。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健康饮食、不良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发展为胃癌。
(2)诱发因素。①感染。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之间,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因此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认定为I类致癌原。②饮食。食用腌菜、烟熏制品、霉变食物,过量摄入食盐,均会提高胃癌发病风险。③环境。位于火山岩地带、高泥炭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存在化学污染的环境中,会增加胃癌风险。④遗传。约10%的胃癌患者有遗传倾向,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
.png)
2.胃癌的手术方式
(1)根治性手术。①标准手术。手术需切除2/3以上的胃,还要清扫区域淋巴结,防止癌灶转移。②改良手术。是在标准手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胃切除范围缩小,仅清扫必要的淋巴结,适用于分期较早的肿瘤。③扩大手术。胃全部切除,甚至切除周边组织或器官,同时清扫区域淋巴结,适用于分期较晚的肿瘤。
(2)非根治性手术。①姑息手术。通过手术解决胃癌引起的并发症,例如止血手术、肠梗阻转流手术等,减轻患者的痛苦。②减瘤手术,适用于存在不能切除肝转移、腹膜转移等不可治愈因素,同时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该手术临床上具有一定争议。
3.胃癌患者术后的护理要点
(1)体征监测。胃癌患者在术后,首先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血压短时间内明显降低,说明存在出血点;间隔2-4h测量一次体温,术后3天内会有吸收热,但体温不宜高于38.5℃,高热提示有感染;观察切口颜色变化,及时处理渗血、渗液等情况。
(2)管道护理。胃癌患者术后连接心电监护仪,给予吸氧支持,保证输液通畅。留置腹腔灌注管道、动脉化疗管道的患者,要对管道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感染。导尿管和尿袋连接,间隔1-2h清理一次,保证引流通畅,一般在术后第2天可以拔除尿管。期间观察尿液的数量、颜色、性状,少尿或不排尿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饮食护理。患者术后禁食,等待胃肠蠕动、排气功能恢复。一般来说,术后5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间隔2h一次。恢复良好的患者,术后2周可半流质饮食,以小米粥、大米粥、鸡蛋汤为主,确保蛋白质丰富、纤维含量少。饮食时,遵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每天进食5-6次,减轻胃肠负担;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果出现恶心、腹胀等情况,应暂停进食。
(4)生活护理。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参与体力活动。严格戒烟戒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排便后观察大便性状,如果发现黑便,应排除胃肠道出血。定期复查,常见如胃镜检查、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观察胃癌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复发、转移等情况。
(5)心理护理。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接受胃癌疾病,了解手术方式和临床价值,缓解胃切除后的恐惧心理。家人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多安慰鼓励患者,重新建立生活信心,减轻心理和精神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4.舒适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
一项研究中,选取76例胃癌患者作为对象,均采用胃癌根治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实施舒适优质护理。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患者胃管拔除时间为(3.65±0.56)d,肛门排气时间为(1.75±0.26)d,下床活动时间为(5.48±0.82)d;对照组分别为(5.29±1.02)d、(2.71±0.36)d、(7.16±1.84)d,对比差异显著。②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2.47±3.35)分,对照组为(88.02±4.13)分,对比差异显著。可见,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舒适优质护理,能加快恢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5.胃癌的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预防胃癌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定期筛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出现胃部疾病要彻底根治。第二,不要长时间服用对胃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第三,改善生活方式,规避诱发胃癌的相关因素。第四,以下患者应坚持胃癌筛查:①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③胃息肉、胃溃疡等癌前病变;④有胃癌家族史;⑤喜食腌制、高盐食品;⑥长期吸烟酗酒。
综上所述,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不仅病因复杂,而且对人体的危害严重。文章介绍了胃癌的手术方式,从体征监测、管道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总结了术后护理要点,并指出几点预防措施,希望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