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3期   作者: 李超
[导读] 在信息技术告诉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速度逐渐增速。

         摘要:在信息技术告诉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速度逐渐增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渐普及,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实践研究证明,如果能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恰当穿插图像展示、视频播放等,则会收到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其积极思考,实现从教师以教为主转向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应用优势与策略
        
         1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1.1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讲为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容易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强化重点难点的教学,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又如,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翻转学习课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教师的科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通过3D动画视频给学生直观地演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形式,给学生演示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进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1.2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科学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目标决定了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科学参考资源,将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学科教育资源整合到课堂之中,使教学内容在教材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拓展。例如,在“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搜集从古至今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论述,下载有关日食和月食运行原理演示的动画或专题片,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呈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有效的扩展。
         2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有效对策
         2.1巧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课是当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也是辅助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小学科学课的一些内容也适合用微课的方式来呈现,特别是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中,课堂上无法引导学生实际动手实验,而微课则可以将一些实验过程视频详细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微课掌握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内容,理解一些科学的现象,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微课的应用,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强化讲解,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此外,在小学科学的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共享的形式,让学生有很好的参考资源,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2.2视频导入课堂,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

介入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教学,犹如乐曲的漂亮“引子”,戏剧的经典“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的视频设计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中,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同时,在科学课堂中运用视频导入情境时还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有目的地运用视频导入情境。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时采用什么方式和类型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去设计,不能喧宾夺主,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管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比如,在“种子的萌发”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导入种子萌发动态的视频,通过向学生清晰地呈现种子萌发的过程,从而开门见山地引入课堂。
         2.有启发性地运用视频导入情境。在科学课堂中导入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有效达成启迪智慧的目的。比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导入“灰太狼被喜洋洋关在铁门外,而铁门钥匙在门口的玻璃瓶里,手够不着,怎么办?”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拿到钥匙,由此顺势引入磁铁有磁性的课题。结果,这个视频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磁铁的磁性来解决问题,从而将探究引向深入。
         2.3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科学是奠定小学生科学素养、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科学课本中很多知识,仅借助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目的的。基于此,教师必须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科学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如“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一课的教学,其中有关“大自然水循环的内容”是非常抽象的,特别是水循环的变化过程,小学生通过观看题本内容及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解,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天上的云、空中的雨、地上的植物、大海及星辰,这些事物一同组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水循环的过程,以影像的形式展示在大屏幕上:先是太阳照射大地,接着土壤与江河湖海中的水分在阳光的照耀下不断蒸发,水蒸气上升,在空中遭遇冷空气形成云,云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云层不断加厚,最后在空气托不住的情况下,就会下雨或下雪。雨雪落在地面上,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教师在视频中用三个颜色的箭头表示,其中一部分深入到泥土之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流入江河,最终与大海汇合。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口头阐述,根据视频的内容,将水循环的过程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结语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介入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成效,若过分依赖则会给科学教学带来新的隐患。
         参考文献
         [1]刘晓棠.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593(7):127.
         [2]成忠.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1):141.
         [3] 孙爱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2020,(第C1期).
         [4] 陈权.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19,(第2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