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艺术课程新课标学习体会——例谈艺术课程舞蹈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3期   作者:王春艳
[导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艺术课程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艺术课程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在知识、技能层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观念方面,艺术类课程都起到了重要的教育硬形象作用,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本文以艺术类课程中的“舞蹈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当前中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总结了笔者在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艺术课程的教学体会,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课程;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舞蹈教学;教学案例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制定了标准,具有目标明确,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特点。现如今,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正视舞蹈教学的重要教育作用,而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侧重于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下,舞蹈课程在给学生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方面作用不够理想,学生作为非专业人士接受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甚理想,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很难被体现出来,教师却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舞蹈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不尽人意。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审美素养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对中职艺术类课程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提升中职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与普通高中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导向性,且担负着培养新生职业群体的重要教育任务,因此相较于普通高中的教育,中职教育带有更加明确、精准的教学目标,且更注重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这就导致不少教师是带着强烈的实用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并没有明确舞蹈教学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学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舞蹈技能水平,但却与舞蹈教学“协调肢体、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目的相违背,使舞蹈教学陷入了功利化的局面之中。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随着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舞蹈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他们不仅需要过硬的舞蹈技能,还需要同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舞蹈技术。不少中等职业学校为增大校内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开始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向作出了进一步分散。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广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教学的深度,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同舞蹈风格的学习中,却没有对每一种舞蹈作出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经历看似非常丰富,实则非常单薄,且忽视了舞蹈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这显然不是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形式上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教师过于重视对舞蹈技术、舞蹈基本功的考察,忽略了对舞蹈内涵、审美、创意的教学。再加上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且舞蹈考察标准十分片面、固化,很多学生没有形成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其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并没有用热忱的态度对待舞蹈艺术和教学工作。

甚至有不少教师自身缺乏对舞蹈教学的热爱,使得本应趣味生动、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被上成了枯燥、乏味的“练功课”,导致学生更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怎么形成主动创作、主动吸收的学习精神呢?
二、中职院校艺术舞蹈教学策略
(一)创新并丰富舞蹈教学的形式
         传统的舞蹈教学,通常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检查并指导的流程展开,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教学出来的效果缺乏学生的自主创作,只是对教师的单一模仿。为此,教师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非线性教学、任务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效果。以“翻转课堂模式”为例,教师通过打乱课堂教学顺序、翻转师生教学角色,将教学的侧重点进行转移,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作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前实践自行观看视频,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邀请学生们自主展示、自主发挥课前学习的知识,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们互相观察、指出、纠正他人的动作,或引导学生们深究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开展一场艺术思想的碰撞。
(二)锻炼学生的综合编排能力
         通过了解舞蹈教学的现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了对舞蹈技术、舞蹈基本功的教学上,忽略了学生们对舞蹈情感表和内涵的理解,以及审美判断、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创意表达能力是中职学生工作中用不到的技能,不需要学习。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是片面的、功利化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舞蹈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将几个关键性的代表动作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模仿。在确定学生们能够掌握这几个动作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创作音乐,引导他们根据音乐和之前学过的基本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编一个完整的舞蹈表演,以此释放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随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自己选择、制作舞蹈表演的服装和道具,并将自己编排好的舞蹈展示给其他学生们,由全体同学共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课堂互动更为丰富,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课程作为重要的中职艺术类课程,对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舞蹈技能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通过学习艺术课程新课标,中职舞蹈教师必须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舞蹈鉴赏与实践活动,发展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达成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利用创新、多变的教学形式以及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唤醒学生们在舞蹈艺术中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晶,王晓宁.综合类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105-112.
[2]沈勇.借鉴生态智慧 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和谐的生态优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6):92-94.
[3]陈佳.让舞蹈教学插上微课的翅膀飞得更高——谈微课在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高考(中职版),2016(09):273-274.
[4]黄琦.“生本”视角下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人文之友,2019(16):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