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3期   作者:滑艳华
[导读] 直觉思维能力是区别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能力

         摘要:直觉思维能力是区别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能力,指对于数学内容及不同数学内容模块间关系进行直观感知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同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迅速建立起对于抽象数学概念、定理的直观印象,从而为后续展开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的领悟力和洞察力,进而强化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逐渐深化的趋势下,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顺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潮流,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增强我国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教师除了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与概念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僵化的问题。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能够引导学生从全新角度看待问题,实现思维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习在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也是为后期做出重要影响的时期。因此需要学校与教育部门、家长高度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学习工作。针对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任课教师需要重点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当前我国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坚决杜绝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的规范,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以及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应用
         (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影响与限制非常大,因此需要摒弃这一教学的模式,只有顺应教育工作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注重中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教师只是负责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保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
         (二)重视知识体系构建,形成直觉思维引发机制
         偶发性是直觉思维的突出特征之一,但在直觉思维下所产生的偶发性灵感与凭空产生的想法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是构成这种必然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不仅要让他们深刻地把握某一具体数学模块的知识,还应帮助他们明确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他们在学习新知、接触新题型时,就能够顺利地完成已有知识的迁移和联想,引发直觉思维,收到良好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迁移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易于因式分解的式子,比如x2-16,学生会很容易联想到平方差公式,逆应用平方差公式将其分解为(x+4)(x-4),这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x2-16=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的直觉思维就会得到有效引发,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4)(x-4)=0的形式,进而得出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为x=-4和x=4。
         (三)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解题思路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逆向解题的长处以及其适用的时机。也就是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例题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遍与顺式思维相融合的解题方式,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一遍利用逆向思维解题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一种解题方式更为精妙,哪一种解题方式更加便利。这样一来,学生在更好地体会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以及其各自的优势、长处的同时,也能够对这两种方式留下更深的印象。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已知实数a,b,c满足a-b=8,ab+c2+16=0,求证a+b+1=0”这道题目时,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直接求出a、b、c的值与逆用韦达定理解题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尝试着区别出哪一种方式会更加简单,也更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笔者相信,通过比较教学法,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将逆向思维应用到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在解答相关题目时会更加愿意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解答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有意识地判断什么时候该用逆向思维,什么时候不该用。
         (四)强化解题方法教学,拓展学生直觉思维视野
         对于解题方法的深刻掌握同样是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重要条件。“由直觉获得答案”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数学知识、充分理解题目含义,全面考察着学生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应切实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同时重视开展“一题多解”(以多种解法完成同一道数学题目的解答)和“一题多变”(将一道数学题进行多次变化,并完成变化后的题目解答)训练,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的教学时,会遇到一类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数学题目,比如“已知直线l的图像经过(0,-2)和B(1,0两点,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与此直线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A.y=2x?2;B.y=?2x+2;C.y=2x+2;D.y=?2x?2”对于这道题目,大多数学生的做法都是将题中给出的两点分别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y=kx+b,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解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和b的值,再进行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路,先根据给出的两点确定直线的倾斜方向,得出直线k>0,从而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任意在A、C两个选项中代入给出的一点,得出正确答案
结束语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教师不但要注重抓学生的“成绩”,更要注重抓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强化解题方法教学、把握数学教学的层次性并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是学习和思维的主体,围绕着这个主体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婉婷.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35):43.
[2]贾怀明.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28.
[3]石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18-19.
[4]范振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21):58.
[5]赵超.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0):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