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3期   作者:李凤仪
[导读] 近年来,小学课程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k12教育中极重要的一环,小学教育是塑造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摘要:近年来,小学课程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k12教育中极重要的一环,小学教育是塑造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而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从低年级阶段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为主要目标,使其在学习、生活、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融会贯通,塑造具有高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的人格。 本文就以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为主,结合小学学习阶段特点,深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塑造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前言:
         自新课改后,小学教学内容目标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原“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次更名说明了加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已是教育工作规划的重要方针指向。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教师开始越发重视将道德与法治思维渗透于生活化教学模式之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主要包含生活常识、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等,因此,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进而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一、挖掘生活事件,紧扣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并不空洞,尤其是面向低年级阶段学生,是真实反映在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表现在学生的日常交流、行为习惯中。教师如果脱离生活化教学大谈抽象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会导致学生仅了解许多道德词汇而缺乏真切实感,使塑造道德与法治的思维流于形式。对此,教师需要强化基础教学,使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具体方法是挖掘生活事件,还原事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思想。 如教师在教授饮食与礼仪相关课程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包含什么流程、流程为什么这么设计等。其次是教学生该怎么做,即让学生亲身体验餐桌礼仪。例如:用餐前餐具要怎么摆放,入座的顺序是什么,用餐的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等。通过再现生活事件并进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以具象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质。
         又比如二年级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我们小点声”这节课,可以设计让学生感知身边噪音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以视频形式给学生播放在安静的图书馆中有人大声喧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想想在公众场合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感知和规则意识形成。[1]
二、再现生活情境,引导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究体验
         要养成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就必须紧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特别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抽象概念很难理解。因此,再现生活情境对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不要乱扔东西”的教学示例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以故事情景方式塑造不同人物的行为特点,如:有的人将垃圾直接扔在走廊里就不管了,给邻里造成了很大困扰;有的人把所有的垃圾合在一起后一并扔到垃圾箱里;而有的人在扔垃圾前将垃圾进行了分类,并扔到了相应的垃圾桶。情景故事讲完后,教师询问学生这些人哪个做得正确,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加深辨析能力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外,再现情景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交通安全规范时,可以用视频形式再现不遵守交规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给自己与他人造成的严重影响,以视觉的具象化形式让学生体会到遵守交规的重要性。或以课外实践课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在过马路时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2]
三、设计模拟活动,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互动交流
         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生活,而对生活实践进行模拟可以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互动交流,并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的精髓。例如以绘本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绘本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再现出来。还以餐桌礼仪为例: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谈一谈绘本中主人公所在环境应注意的餐桌礼仪,说说画中的孩子该怎么做、家长该怎么做,使学生加深对尊老敬老的理解,渗透“长者先,幼者后”的意识。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保护眼睛的课程中,让一位学生扮演患有近视症状的人,由于走路看手机、躺着看书、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不注意用眼卫生,最后导致用眼过度,视力模糊,使得他做什么都得戴着厚重的眼睛,很不方便。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又或者是爱护牙齿的课程,课堂中由一名学生扮演爱吃甜食不喜欢刷牙的人,因长时间没有好好刷牙,他的牙齿出现了蛀牙,疼得晚上睡不着觉,吃什么也吃不下……以这种游戏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习惯造成的后果,从而杜绝不良习惯。[3]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要求教师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主体与目标,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充分了解学生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且紧贴实际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归纳,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达,以实际案例再现生活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思想,使教材回归生活,使学生融会贯通,顺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终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以及高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时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 2018(07).
[3]王玲.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研 读与教学思考[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7(9): 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