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小学音乐课中的课堂合唱教学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有一定的群众性与实践性。合唱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树立起较高的音乐素质。因此,需加强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教学方式作出创新,并做好技巧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分析
导言:
由于课堂合唱教学有别于一般合唱团的训练,它面对的是普通教学班的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课堂合唱教学一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面对这种形式化、低效化的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该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呢?如何让六年制的小学音乐课堂成为合唱艺术教育推广普及的基地呢?使得班级课堂合唱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1 存在问题与分析
1.1 教师过分依赖教学预设
经观察,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出现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预设过度,教师的预设过于详细,占据了所有课堂动态生成的时间,导致了预案带着教师走的现象,教师无法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这样的教学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无法从课堂合唱的教学中感受到愉悦,更谈不上课堂效率了。从根本上讲,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的教学。
1.2 学生合唱基础技能薄弱
小学阶段学生对合唱教育的意识不够,以及学生们的合唱音乐技能普遍缺乏,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合唱素质,通过课堂案例教学中也能够看到,在合唱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未体验到偷悦,也导致了合唱教学效果的低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笑来启发学生演唱,创设合唱情境,但是教学方法过于专业化,例如嘴巴张圆,嘴角提起,面带微笑,唱前先吸气,要感觉到腰腹部的用力,对于歌唱基础能力较差的班级。很多老师并没有灵活应对,而是在此环节上大费干戈,浪费了很长时间,没有运用自己精彩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对此浪费了大量时间,影响力课堂效率。
1.3 课堂流于形式,并无实质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以人为本,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发展。使教学效益最大化。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愉悦性,他们采用了时下最时尚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合唱教学中,虽然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实际上却是违背
了合唱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让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2 提高小学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夯实小学生的合唱能力
在持之以恒中循序渐进,合唱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任何技能的掌握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甚至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长期不懈的对学生合唱能力进行培养。并遵循合唱训练的科学原则,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增强参与合唱训练的趣味性和愉悦性。例如每一节音乐课都要进行适当的和声训练,先由一个简单的和弦音开始训练,再逐级进行乐句训练,最后进行合唱歌曲训练。合唱的协调由音量、音色、音准三种因素结合而成,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听音练耳的音准训练,培养学生的内在感觉能力,逐步形成合唱的氛围,才能有效提高合唱的艺术水平。
2.2 在音乐实践中交织互补
任何一个音乐教学领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单一的,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如:以唱歌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是培养学生唱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识谱能力、演奏能力。又如,教师除了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演唱的合作能力之外,在进行单声部歌曲教学时,也应对学生个人演唱能力进行培养,采用丰富有趣、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因为合唱所需的声部协和,是需要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一名学生的演唱技能都十分重要,良好的个人演唱技能必定会促进学生在合唱中自信的树立与愉悦的体验,它是合唱时演唱合作技能逐步提高的前提。
2.3 化繁为简,创新课堂合唱教学手段
2.3.1 立于“听”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离不开听,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对于课堂合唱教学来说,听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听赏能够到达开展合唱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2.3.2 借用“奏”
“奏”乃“吹奏、演奏”之意,可将竖笛、口琴、口风琴等乐器,借用于合唱教学之屮,并以此为依托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为合唱教学服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概念,同时还能够化繁为简从而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2.3.3 巧用“暗示”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课堂合唱教学中的暗示有来自于音乐本身,有来自于老师、同学和自我的,教师应巧妙运用这一暗示效应,来为合唱教学服务。
2.4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现行的课堂合唱教学中,学生高低声部的分配总是有老师操作完成,目的是为了更好达到声部的和谐,而有些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进行合唱,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消极心理。何不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声部,老师进行调控呢?与学生进行交流,遵循学生的意见,共同选择适合每一次合唱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成为合唱学习的主人。在高年级课堂合唱教学中,很多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值变声期初期,原本明亮清脆的声音开始变暗、变低、高音上不去等,这一系列的嗓音问题导致髙年级学生开始出现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敢歌唱的表现。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充满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课堂上应多关注他们,树立其合唱的自信心,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合唱中的作用和意义,用爱和心灵的交流唤回他们对合唱的喜爱。
2.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如:“录音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最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用录音机现场录制学生合唱的声音。然后,将录制的录音带播放给学生听,同时又让学生听听合唱范带,将两者进行比较,并作出自我评价。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次录音、龄听、比较,有意在评价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在一次《小黄鸟》的合唱指导中,学生合唱的声音总是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要求,高低声部的音量控制不好。后来,采用了“录音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认真龄听自己录制的合唱效果,在评价中,学生完全意识到自己音量控制不好的缺点。在再次录制中,不仅学生的演唱声音有所改善,就连那些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十分专注的与到合唱中来。
3 结论
作为一种集体表演艺术,合唱需要不同声音之间的配合,并且必须实现声音的协调,平衡和统一,才能完美地演唱整首歌。在提高合唱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些合唱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来调整合唱教学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菁.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快乐阅读,2015(16):98.
[2]朱金花.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J].陵西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