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教育领域的讨论热潮和一线教师的深刻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教学方式获取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本文基于高中美术教学,对核心素养下开展主题性探究活动进行解读,结合其应用优势总结教师在课堂中如何通过主题性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旨在为高中美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主题性探究 应用优势 行为分析
一、以强化核心素养为目的的主题性探究活动解读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引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并在其过程中逐渐形成美术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
以主题性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在主题性探究活动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关键在于:1、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形成主题,主题要符合学生生活经历且具有吸引力。 2、全面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从而有目的的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3、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及反馈,可根据课程目标和主题内容开展,比如鉴赏类可以是作品展示、调研资料、辩论评述等;活动反馈不仅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包括对这一主题延申开的广泛性思考,比如设计类主题活动对于设计师职业发展、国内外设计教育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等,让学生对社会、文化、自然有更深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审美能力。
同时主题性探究活动还可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和地方特色,比如美术鉴赏类课程可结合当地美术馆资源,工艺类可结合本土非遗文化、设计类课程可结合当地特色建筑、学校文化设计等主题进行开展。
二、核心素养下主题性探究活动的应用优势
1、提高艺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高中生的感知觉处在纵深发展中,对知识内容有了更复杂、深刻的理解,对生活的观察更富目的性和系统性。同时,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独立性和批判性,这些属性通过主题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发掘生活中的问题,探究事物的本质,高中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在探究过程中,逐步从作品的取材、创意、组合造型等方面延深到微观世界的观察,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从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进行讨论。
2、推进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
主题性探究活动属于团体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借助交流合作的机会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如调研能力、驾驭材料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等。毫无疑问,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推进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因为合作创作过程与心理建设过程是并行的,从知识学习渗透至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帮助探索职业发展
普通高中新课改中明确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在调研、欣赏、创造、评述等过程里,学生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兴趣,而且还能以审美为切入点,了解艺术相关职业知识和艺术活动开展过程,在主题性探究活动下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素养需求,将学生在其中获得的思维和拓展能力应用到之后的生命发展和职业规划中。
三、主题性探究活动中的教师行为分析
1、教师在课堂中做学生的同行者
在主体性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的同行者,课堂应由学生和教师共同主导。教师作为同行者要观察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状态,也要及时提供思考方法,适时抛出话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在学生探讨生活中的艺术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性话题,如“街道店面招牌进行统一整改,不再呈现出独特性,你怎么看待这种状态?”“在美术馆或博物馆遇到有人说你喜欢的某件作品很丑,根本不值得被展出时,你会怎么做或怎么想?”这类问题的启发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社会及他人的关注。
2、变革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尽管新课标已施行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教师是以结果为导向,课程目标会为了完成某个结果而提高技术或表现形式,再配备一些理论辅助学生理解这个结果,学生的能动性和探索欲无法被积极调动起来。以主题性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则更为开放,首先它要求教师要整合单元知识,设置一定的情境或主题背景,它可以是对自我、社会现象或是生活周遭发生的事等有一个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去产生好奇,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去探索该主题所呈现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分析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或表达观点都需要理由支撑,学生继而会做很多的尝试和调研,并且经合作中的摩擦碰撞不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吗?”“为什么需要改变?”等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实践再自然而然呈现出一个结果。所以主题性探究活动关注的是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道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流派,能画出来诸如此类的结果。
3、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模式
美术课的特点不仅在于艺术材料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观察动手能力,是一个视觉、视知觉共同卷入的过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性探究课堂的教学评价应该嵌入整个教学活动,在活动每个环节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开展学生互评,建立学习档案、举行小型辩论或作品展等都可作为评价手段,教师不仅要结合学生学习状态、作品及表达,还要参考合作参与度来进行评价。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艺术欣赏具有极强的主观特点,教师直接的干涉或给予确定的评价未必合适,教师可在恰当的气氛中,借助艺术作品的人或物提出开放性建议。比如围绕“抽象艺术”,肯定学生的第一真实反馈,可能是“荒谬、可怕、无解、丑陋”等,再通过主题活动,比如举办一次抽象艺术展,引导学生通过调研从多角度去了解某个时期、流派或艺术家的作品,在过程中自然而然提高审美判断力,呈现更为包容的态度。
结 语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强调的不再局限于学科内部的知识,更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认知和真实体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堂,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主题性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特点与美术课程特点开展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尤为重要,笔者希望更多的教师为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有效课堂进行探索,提出更多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美术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2、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国美术教育,2007(5)
3、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美术观察,2017(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8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下课堂师生交往方式与学教实效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X18B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晓蓓(1992.01),女,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