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合唱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小学合唱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容乐观,如何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可以从小学低段开始进行渗透,并从“听”音乐、“做”音乐、“唱”音乐三个方面阐述,值得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低段 音乐 合唱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中进行多声部歌曲的训练,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很多教师怕上合唱课,只是把几个声部零散拼凑在一起,草草了之;有些教师则把多声部歌曲改成单声部歌曲来教唱,这种方法使学生难以体会和声的美感。特别是在人音版第8册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合唱歌曲。在实施中,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在1-3年级的教材中,学生未接触过二声部的教学,而第8册所有的演唱歌曲,基本是二声部的教学,这课怎么上?”如《红蜻蜓》一课,全曲都是二声部教学。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突如其来”的合唱教学,该如何让合唱教学走进音乐课堂?如何让学生扎实唱好二部合唱歌曲?这是很多教师在实施中的困惑。
一、“听”音乐——给学生长期提供多声部音乐的聆听氛围
音乐是听觉艺术。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从儿童开始进行多声思维训练与合唱训练,他让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二声部听觉与视唱训练,并逐渐进行到合唱训练。这就说明音乐听觉能力需要早期培养,会听是会唱的基础。要想从小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聆听多声部音乐的耳朵,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长期的、具有和声美感的音乐环境。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不断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多声部音乐作品,让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时间,用自己的耳朵聆听作出反映,从对个别“零部件”的孤立感过渡到和声框架的整体感知上来。并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那些通俗易懂、结构层次较清晰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或片段作为欣赏素材。
案例一:人音版第二册《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片段
听《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师:这首曲子大家非常熟悉,听听是什么曲子?
生:边哼唱边聆听后回答:《吉祥三宝》
师:这首歌由几个人演唱?
生:三个人,幸福的一家人……
师:请小朋友们再听一遍。听到他们全家人一起合唱的地方,请你们举起小手告诉老师。
学生能很清晰的听辨出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在合唱训练前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本着“量体裁衣”的原则进行选择素材,长期地给学生欣赏一些简单的合唱曲。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合唱的美。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单声部的齐唱歌曲,再听合唱歌曲,让他们说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气势和表现力度去下功夫。通过对比欣赏,激发他们也要来试一试的欲望,从而为合唱训练打好基础。 又如:在《猜调》这课欣赏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课内的童声独唱的版本之外,还可搜集童声合唱的版本。学生对比欣赏独唱与合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很直观的感受到独唱与合唱两种形式的区别。
二、“玩”音乐——以“玩”的形式,在多声部音乐、节奏训练中体会并树立多声部的意识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多声部训练有机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节奏游戏,让学生体会声部间的错落有致;通过音高游戏,让学生感受和声织体的不同色彩等。不断激发学生对和声训练的兴趣,即让学生爱“和声”,进而以此为基点,实施“爱的教育”。
【案例一】:人音版第一册歌曲《小青蛙找家》教学片断
1、(1)反义词语节奏练习(边说边拍手)
教师:我说 长 学生:我说 短
我说 前 学生:我说 后
(2)示范动作节奏练习:XX X
教师依次做拍手、拍腿、拍肩、跺脚、叉腰等动作,学生集体模仿。
(3)听音乐进行动作节奏练习:XX X
(4)师出示节奏
手:XX X
腿: X X
2、学习音的长短
(1)发声练习——“剪”声音游戏
教师出示一张带孔的卡片,请学生发出“呜”的声音,想象把声音集中的从孔中送出。教师做出把学生的声音一段一段剪下来的样子。学生练习唱“呜”,教师依声音长短逐段“剪”下来,并画在黑板上。
(2)教师弹琴,学生听后模唱,进行二声部发音练习。
5―――|5 5 5 5|5―――|
5 5 5 5|5 5 5 5 |5 - - -|
(3)教师小结:声音有长的也有短的。
(4)分小组合作,请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长的和短的声音,并加以模仿。
学生1:小猫叫: 喵 —
学生2:小青蛙叫:呱 呱
(5)用语言练习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构成的两种节奏
A、教师: 上 下
学生: 上上 下下
B、教师: 高 低
学生: 高高 低低
(6)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小青蛙,一组扮演老青蛙。由教师指挥
老青蛙: X X | X X |
小青蛙: XX XX | XX XX |
……
在堂课中,始终围绕X X|和XX XX 这两种节奏展开二声部教学。一系列节奏训练,使学生们真正掌握节奏的规律和特点,并能进行二部合奏。不仅让二声部合奏练习无声无息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了解合奏这种演奏形式,树立学生多声部意识。在实际的应用中,显示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唱”音乐——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提高歌唱技能,为合唱教学打下基础
在平时的常规课程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并在实践环节放手让学生以集体形式充分发挥它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协调合作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并掌握一些相对简单的演唱形式,如轮唱。
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歌唱技能和协调能力,才能面对枯燥的歌唱技能训练从而进入合唱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境下提高歌唱技能,在互相聆听歌声的习惯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对于儿童,玩耍是他们的天性,动物是他们的伙伴。游戏是对于他们重要的教育形式。利用儿童的典型特征,并将其作为儿童认知学习的途径和手段,让音乐成为儿童的玩伴。这是一堂以“泡泡旅行”游戏贯穿始终,包括发声、听音、唱歌、创编歌词等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一体的唱歌综合课。为了让学生体验歌唱气息的技巧,巧妙的运用学生生活中常玩的吹泡泡的游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歌唱呼吸、发声练习具体化、形象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始终贯穿游戏情境,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伴随着更加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乐谱、唱歌等基本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又点燃了学生继续学习音乐的热情。以这种教学方式贯穿整个知识技能教学,那么低段学生就完全具备进入合唱的歌唱能力。
合唱是一种集体人声的演唱形式。演唱者需要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起着最有效的作用。如果将一个独唱者在独唱时认为好的声音不加选择的放在合唱中去,就很可能破坏整个合唱的音响效果,使合唱在整体方面变的不协调。给低段学生进行协调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合唱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互相倾听对方歌声的习惯,时刻培养学生协调能力,这对于合唱是重要环节。教师要与学生通过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的美,来达到和谐统一的演唱目标。协调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个人对外界音响的感受、积累与自我的不断调整。必须防止局限或停留在侠义的解释训练或过分品赏玩味个别声音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