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李恺
[导读] 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文中以任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策略予以探讨。


         宁强县汉源镇赵家坝小学  陕西 汉中  724400
        
         【摘要】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文中以任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策略予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小学兴趣;合作学习
        
         小学生要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主要要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关键学生要具备自学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一)教师应该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教学自学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那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的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实践。
         (二)让学生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例题看懂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着“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三)让学生寻找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辨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的课堂合作,以便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一)教师要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
         (二)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合作的习惯
         在教学中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不分人数,不适合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谈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有意识的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教师组织引导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通过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的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