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贫困县域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现在社会最突出的问题,近些年受到很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教育公平还是人口流动和心理健康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很多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切实有效的关爱措施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尝试以贫困县域的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成因,并且探讨解决贫困县域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剖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性也逐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员外出经商或者是打工。但是由于城乡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因此只能是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贫困县域的农村老家,让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亲戚抚养,随之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早期经验和情感的经历严重影响着今后自己人格的形成,甚至决定着未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和自己的父母分离,不仅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甚至缺乏和父母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在小学时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很弱,却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教育。这些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小学生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孩子越小,这种影响表现的就越突出。综合各类资料和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子女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隔代对儿童进行抚养,是完全不能够满足儿童对亲情的依赖的。隔代抚养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隔阂,致使留守儿童性格上有所缺失,变得内向,悲观,孤僻不爱说话等等。在小学时期的学生是处在一个成长期的敏感过度阶段,对未来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未来会产生一种惶恐迷茫和无助,致使自身的承受力太差。以此同时,他们由老人带着,是处于溺爱的程度,缺乏一定的管教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尤其是在女孩子身上尤为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贫困县域小学留守儿童大多数由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在贫困县域,老一辈人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能力偏低,致使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祖孙之间由于年龄,时代的经历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心理代沟,不易沟通,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都会缺失健全的关爱。老一辈人都会隔代亲,致使对孩子出现溺爱心理,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不好的性格。同时,很多父母由于离开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会用金钱作为补偿,使得孩子拥有足够的零花钱而去肆意挥霍,造成不良的后果。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往往是滞后于自身的生理发展,致使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很多学生会出现心灵空虚,迷茫等现象,从而会盲目的寻找精神支柱。因此,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的关爱之会逐渐独立,不服从祖辈和教师的管教和指导,出现叛逆的消极心理。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独立性和行为自由度高,很容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差。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层层分工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二)信息追踪,建设留守儿童心理建设档案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并有效的解决贫困县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