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天赋 拓素养”之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张慧珠 李俊梅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蔚然成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蔚然成风,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事业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尤其是教育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与推广,仍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本文聚焦于衡水市振华小学——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正在进行的“课外活动课程化”之研究,梳理其过程,探究其得失,以期对素质教育在农村地区的真正普及,能够做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程化   小学   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蔚然成风,实现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事业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探讨课外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衡水市振华小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筹划、开展了“课外活动课程化”课题研究,将之前零散或随意的学生课外活动纳入到有固定课时安排、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专业师资、有科学评价的正规课程化体系中来,对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背景
         我国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形式和方法日趋多样化与完善。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成为当前国内许多中小学都在尝试并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几方面的问题,如课外活动的娱乐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应试化倾向较为明显,课外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基于此,“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这一课题应运而生,我们希望对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实施与发展,乃至素质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之概况
        “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的主要目标为探索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通过课程化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研究之初,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即协调相关部门,做出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认真分析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调研,查找问题的根源;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课外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并初步落实和实施;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调查再分析,以求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
        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课题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主要针对小学课外活动的普遍现状、本校课外活动课程化实践研究、课外活动课程化实践过程中之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在做好组建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做好经费保障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主体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问卷调查工作
        1、进行问卷调查
        课题组选取了衡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学区4所小学作为代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90%,符合调查要求。
        2、调查发现的问题
        通过归纳整理调查问卷,总结出4所受访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课外活动娱乐化倾向明显;课外活动形式化倾向明显;课外活动应试化倾向明显;课外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
        3.应对策略:
        (1)转变全民教育观念,通过网络、媒体、培训机构、高校等向家长和老师传递、灌输正确的教育观。
        (2)提升师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3)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加大课外活动专项经费投入,并结合自身特点,兴建或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
        (4)完善课外活动评价机制,如扩大评价主体,吸引家长、社区管理人员等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评价中来;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成果进行直观的量化或质性评价;将课外活动的实际成效作为教师考核的附加标准之一,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课外活动课程化实践
        针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结合本校实际,课题组制定了课外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课外活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发展、张扬学生个性”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规范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为途径,引导广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实施原则: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适合各种类型学生的全面性原则;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坚持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3.实施范围: 振华小学全体学生
        4.实施目标与措施
        实施目标:确保每个学生具有一项艺术特长。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活动措施安排如下:
        (1)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上报自己要参加的课外活动项目。
        (2)做到“五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所、定指导教师。
        5.活动形式:社团活动。
        6.保障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校课外活动工程的领导和管理。
        (2)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3)因地制宜,制定规划。
        (4)组织保障,加强领导。
        (三)发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课外活动课程化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兴趣小组学生年龄、年级差异较大,身体、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管理和整体把握带来一定难度;一些学生及家长对课外活动不理解,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上课所需基本器具准备不全;硬件方面的场地有限、某些器材配备不够充足、固定的教学素材不够丰富等。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课题组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完善并贯彻教师选拔制度,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师资专业水平;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家长会、请家长观看或参与学生才艺表演等方式提升家长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筹措资金,加强学校教学设备、场地、器具等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这些措施使问题得到了绝大程度的解决,促进了课外活动课程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课题研究的圆满完成。
        三、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之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提高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课外活动项目,避免了课外活动成为一种负担,真正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和快乐学习的途径,促进了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参与感得到增强,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教师积极参与,制定详细的教案和切合实际的目标与计划,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总结和反思,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长足进步。
        (三)丰富和发展了课外活动课程化理论
        课外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使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了明显提高,师生互动也更加良性,进一步印证了将课外活动课程化发展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对“课外活动课程化”这一相对空白的理论领域,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四)推动了课外活动课程化的进一步实践
        课程化的课外活动作为振华小学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于本校校本课程的深入实践与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周边农村小学乃至更远地区学校的课外活动具体实践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推广与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振华小学的“课外活动课程化”研究,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相信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亦必会到达理想之地,终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向更深更远处迈进。
       
* 河北省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 一般课题 《“展天赋 拓素养”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立项编号:1804209)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