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张远兵
[导读]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科目,除了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学习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科目,除了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学习,课外阅读也是语文课程重要的训练手段。这一手段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更注重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独立时间支配不当、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旨在分析课外阅读过程中易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对策。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引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使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组织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要求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获得,进而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终身发展过程中实现该阶段应有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认清预习的价值,并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良好开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预习都缺乏教师的系统性引导,很多学生自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利用微课,教师可以通过明确一些任务,推荐预习方法,设计思考题目,设置反馈交流环节,依托家长监督来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率,并逐渐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1]。例如,《祖父的园子》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章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有利一定的理解,而且课文叙述的事情是长幼亲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对文中的语言体验大多的观察可能不是很仔细,对字词的语速、停顿时机,以及表达的情感不够敏感,尚不具备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审美。对此教师可以在用语微课预习的微课中插入一段教师范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表情、语速、语调的变化,使他们认识和感受课文内容中显示出来的情绪,并进行模仿试读,并录音进行上传。这样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朗读效果进行具体指导,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好阅读教学导入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持续听课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信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教师要在新课导入上做好精心设计,以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情绪和状态。优秀语文教师应当把课堂引导语的组织和表达当成日常必修课,其语言应体现既要有幽默感、有启发性,也要有内容重形式,以便于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与交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用心灵的最佳状态进入语言知识的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根据阅读内容,学生个性阅读进展,课堂组织形式来具体选用[2]。例如,《北京的春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春节的北京特色,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地节庆风俗素材进行收集,发掘地方志、民俗史,或者整理长辈的叙述,在正式上课的导入部分进行分享,以更好地衔接后面的课程。再如,问题解决需要启发性的语言带给学生灵感,灵感有了,问题就好解决了,而且启发性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多动脑,开拓学生的思路。例如《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他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他的天空真只有四个角吗?井底之蛙看到的是圆形的天空,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看到四角天空?你见过其他形状的庭院天空吗?
        三、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交流中受益
        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指导要注意时机,因为学生开展阅读学习的过程如同一次冒险,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不管学生体验,自顾自的对自认为重要的课程要点进行无休止地讲解[3]。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照顾学生有限的理解力,以免把课堂变成对小学生的知识灌输。高效的课堂问答互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使课程设计能够较好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教学情境的感染力,通过情绪的变化引起学生共鸣[4]。此外,教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语言,不要问一些回答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无价值的问题。这样是无法活跃学生思维,也无法达到目的。而且就问题数量的而言,也并不是问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疲劳感,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消耗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了疲倦。
        四、恰当运用网络的媒体资源,优化和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课外阅读的设定需要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关联。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必须在课堂上对涉及的阅读材料进行指引,可以通过问题延伸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对额外阅读资料的探索需求,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内在需求。针对不同理解力和不同知识储备水平的学生,可以要采取分层引导的方法,为他们指引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5]。例如《七律·长征》一文,以精炼的语言,描述了长征过程,同时表现出红军的革命精神,这首诗歌背后丰富历史背景、长征过程都可以设置成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指定,也可以安排学生自主搜索;针对阅读材料,对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可以要求只做了解,体会红军长征过程与诗歌的关联性,对理解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进行交流[6]。
        结语:教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表现力,教师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地努力,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完善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好互联网资源,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永俊.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用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12):76-77.
        [2]牛远.如何激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J].甘肃教育,2020(07):158.
        [3]陈巧燕.阅读策略教学让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黑河教育,2020(03):61-62.
        [4]高宝芬.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教育革新,2020(03):39.
        [5]滕维霞.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0(05):115.
        [6]韩宵庆.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才智,2019(29):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