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生活· 心灵 三剑合一 ——打造实效课堂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宋芳玲
[导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充分感知文本,只有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才能用心灵去拥抱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其次,我们要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最后,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再次解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总之,让学生用心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  文本  生活  心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综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合素质呢?我想我们应该首先从语文课堂教学抓起,因为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是摆在当代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一、深阅文本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是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再创造的过程。因为只有阅读,那些沉睡的静态的文学符号才会被唤醒,从而变得鲜活起来,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最终达到共鸣的效果,并且阅读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比如我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通过通读感知、细读悟文、美读传情、品读感悟等多层次的深入文本,学生的脑海里才呈现出那一幅幅故乡那动人的画面,才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和字里行间充塞的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只有充分研读《纪念白求恩》,学生才能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领悟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只有充分诵读《关雎》,才能充分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体会诗中表现的优美意境以及诗歌重章叠句所营造的节奏感、音乐美,从而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和委婉深长的韵味。
        总之,新课程语文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而如今,这样一种古老纯粹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在悄悄地被消蚀,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页面在不停地切换,而实际上这种表面的风光却怎么也掩盖不了语文课堂的空洞和虚无。各种形式的“读”只是在课堂上应应景,走走过场而已,其实根本达不到真正融会贯通的程度。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多媒体的融入不好,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语文课堂来说那是锦上添花。但是话说回来,它一定是建立在充分阅读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离开了充分阅读感知这一层面,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切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营造大语文环境,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质,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还应实时地将生活的经验与感悟与教学对接,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拉近学生和教材,使之感动亲和,使之共鸣共振。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抽象化、感性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起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说是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关系。比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划船看戏一节时,由于课文较长,学生感知的疏漏等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课文中这样的事就发生在十一、二岁的他们自己身上,让他们联系实际想想,再加以教师的场景描述,他们就真正理解一群孩子夜里行船的开心、母亲的担心和双喜的聪明勇敢。很好地将学生的经验与文本对接了,从而更吃透了文本,乃至产生了共振共鸣。另外,在教授偷豆这节时,当我让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小时候类似的经历时,课堂立刻像炸开了锅,沸腾起来了。他们变得异常兴奋,纷纷交流讨论自己小时候所经历的事情,这无疑就是用生活的具体经验解决文本的概括性。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失去了生活这条活水,语文学习将是一潭死水。
        三、碰撞心灵
        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如果师生不是朋友式的平等关系,那么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心灵上就达不到真正的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健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很显然,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讨论文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走下来,走进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活动。不能随意指使学生,命令学生。师生之间彼此珍重,互相信赖。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这就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师生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而平等意味着尊重,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真诚地与学学生交流。我们要尊重学生人格,还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甚至是求新求异的模式。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去发现,去探求。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体验解决问题之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快乐。我们可以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的必备经验,从而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建立一种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
        但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却往往习惯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内容和细节都详尽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也一一预设。在这种细嚼慢咽、讲深讲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比较规范,不善甚至是不敢提出问题,这无疑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力处于疲软状态,成为制约语文能力的一个无法摆脱的瓶颈。
        如果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那么对于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则是生命。其实每堂课都有生发“创新思维”的机会。“创新思维来自于哪里?无疑,它来自于探求过程中的一个个疑问生发并解决的问题。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有疑才有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讨论,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要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隆中对》一文中,学生提出诸葛亮既然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为什么还要自喻管仲乐毅,这是隐居吗?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交由学习小组讨论。学生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认为诸葛亮虽躬耕垄亩,过着田园生活,可他是在等待机会。自喻管仲乐毅,是向外界释放一个信息,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来请他出山。那节课快要下课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问题:诸葛亮曾经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与等待出山岂不矛盾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又立即引爆了课堂,下课铃声也制止不住那热情。课后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诸葛亮来到南阳后,在师从水镜先生的这两年时间里,确实只想做一个布衣。在目睹东汉末年军阀连年征战的乱世中只想躬耕垄亩,保全性命,不求闻达。但在和徐庶等人师从司马徽之后,诸葛亮才志存高远。在隆中隐居的八年里,诸葛亮完成了他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家的文韬武略。无疑,这样的探求不仅对诸葛亮的人生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新课程语文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参考文献:
1.苏霍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