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职业公正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唐金香 邓海云
[导读] ]教师职业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内容提要]教师职业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小学教师职业公正具有教育性、对等性、可互换性的特点。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小学教师职业公正要求: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特点、作用和要求
       
        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上。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教师的教育才是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公正的教师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听偏信;爱所有的学生;心中要有“世上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的观念;要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住学生的面子;要善于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理想。
        一、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的特点
        (一)教育性
        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的首要特点就是它的教育性。这里说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公正行为的教育示范性;二是教师公正调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或以师生关系为基础,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教师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公正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师生关系中缺乏公正的内容,就是在行不公正的身教。由于师生关系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不公正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对等性
        对等就是指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使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在古代,虽然君王口头上一再宣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法令不过是一纸空文,在臣子之间、民众之间都因为亲疏不同而待遇各异,司法公正名存而实亡。教育的不公正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宗旨,践踏了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职业公正就必须保证规则制定的公平、使用规则时的公平。
        (三)可互换性
        可互换性是对等性的要求和保证。要真正做到对人对己用一个标准,就必须保证自己在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仍然接受既定的标准,即在运用同理心之后依然对规则心悦诚服。因此,要求教师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将每一个学生和自己都纳入规则制定中进行权衡,制定出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公平的规则与标准,尽量避免学生遭受不公平待遇。
        二、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切以成绩论英雄本来就是一种极其功利和狭隘的评价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公正严明是“孩子信任教师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公正是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必然从中感到一种平等尊重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不公正的规则和裁决必然导致游戏的混乱和参与者的失望,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对教师的任何言语或者指令“充耳不闻,不予执行。”
(三)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需要避免“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如果教师对自己心目中认为表现优异的学生过度关注,向其倾斜优质的教育资源,则会招致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的学生不满,激发其“逆反心理”,导致其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教师们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一名对学生一视同仁、办事公正的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公平的种子,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以公正之心待人,以无私之心做事,而这些尝试会逐渐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中去,使他们终身受益。
(五)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
        教师如何处理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关系、自己与家长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在校园中就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享受到公正做事所获得的益处,有助于他们将这一理念同样使用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小学教师职业公正的要求
(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兼爱”的思想,表达了“爱无差等,一视同仁”的观念,他认为“爱人若爱其身”。儒家思想中同样有“有教无类”的观点,这都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追求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如今,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更是教师公正的重要指标和道德规范,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大影响。现实中,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在感情认同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实践过程中公正对待每个孩子,不论其智商高低、成绩好坏、家庭环境等有何差异,都公平对待,因材施教,给予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
(二)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对学生只奖励不惩罚、只惩罚不奖励、赏罚无依据或者赏罚不均衡都是错误的。教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无论哪个学生有错误,都要进行调查了解,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后再公正地做出赏罚决定。教师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惩戒的同时对学生犯的错误给予一定程度的包容,尽量体谅学生的难处,让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错误,更有勇气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三)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在《学记》中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掌握心理差异,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并有效运用辩证法思想去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情形,这才是“长善救失”的真正内涵。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再采取不同的教法。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十八中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擅长矣。”多、寡、易、止虽各有毛病,但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懂得教学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依据他们“至学之难易”和“资质”之“美恶”,挖掘、培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就是扬长补短、因材施教。
(四)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做到教育公正,这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每个学生的禀赋不一样,学习进度也不同,那么教师就应该尽可能避免一刀切地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资源倾斜。教师需要有计划、全方位、深层次地抓教学、带全局,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一方面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会做人”为宗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照顾个别”,进而达到大面积提高,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时段,都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朱方贵.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价的激励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1(4):41-4
[2]于永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1(2):18-22
[3]朱仁宝.以新的视角审视教师职业道德[J].人民教育,2005(6):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