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素质。这就应该对不同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状态加以关注和探究。当代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及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下面。我将从强调“自尊”偏多、承受“自卑”偏弱的心理状态;强调“被理解”偏多、缺失“去理解”的心态两方面,就当代中学生心理状态进行了一点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状态;探究
我从事中学语文、思政教学工作已三十七年。语文、思政课除获取知识外,首先就是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志向的教育。也可以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综上所述,要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素质。这就应该对不同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状态加以关注和探究。当代中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及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在此,我就当代中学生存在的以下两种心理状态及引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调“自尊”偏多、承受“自卑”偏弱的心理状态
我们曾经专门对中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性格、气质、心理”方面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明显倾向要求上进、自尊心较强。如:这些学生在“是否尊敬师长、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热爱家务劳动、是否渴望成材、是否愿意接受表扬”等项目的填写上,都是激进的、肯定的;而在“是否愿意接受批评、是否甘愿落后、是否情愿暴露自己的不足、是否自愿承认并纠正自己的缺点”等项目的填写上,答案是否定的。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的心理状态是积极上进的,这是应该肯定的,是正常的自尊心理状态,是他们发展成材的原动力和根基。
我们经常讲,当代中学生的“自尊心”应当加以培养和保护,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认为:当前的教育观念中强调“自尊”偏多,教师、家长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尊”,认识“自尊”,养成正确的良好的“自尊”品质。不少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只能听得夸奖和赞美,而不能经受半点挫折和批评,听不进丝毫相反意见。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直是家庭长辈们的“心肝、宝贝、宠儿、公主、皇帝”,无论对错都夸“乖、棒、好”。某些教育专家、煤体、学校老师也有意无意的无限夸大少年儿童的能量,引导什么“我是最棒的、我有个性、我有主张、我要自由、我一切能行”等等,有时是无原则的表扬、夸赞,还将他们成人化。有的电视剧里边就有“孩子教育家长、孩子比家长成熟”等等类似情节。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养成了强烈的、膨胀了的“自尊”;这样盲目的“自尊”,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上这种现象,常出现在家庭条件优越、老师认为是“好学生”、家长认为是“好孩子”的中学生身上;当然普通家庭的学生也存在这种现象。而且随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和呼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们在家是倍受呵护、值得骄傲的“龙凤”,在学校也被看作表现佳、成绩好的“优等生”,平时听到的总是赞扬声。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出现错误、缺点。当在家庭生活中、老师教育指导中、班级活动中、同学相处中、学习过程及检测中,一旦出现差错、被别人指出、受到别人批评时,就马上觉得非常不顺心、丢了“面子”、失掉了“尊严”,无法在同学面前“露脸、立足”了。心里会想:这下完了、全完了!那强烈的“自尊”让他难以承受,表现出一种严重的“自卑感”。
“自尊”与“自卑”堪称孪生兄弟,越是过分“自尊”,一旦受挫就越容易掉进“自卑”的深渊,甚至一蹶不振。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对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中学生是祖国伟大复兴建设的接班人、后备军,现代化建设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和重大困难。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个人挫折也在所难免。因此,中学生的“自尊”,既要保护又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使其既保持合理的“自尊”、又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将“自尊”与“自卑”的位置摆放恰如其分,纳入合理的正常的认识轨道,培养树立起正确的“自尊”、“自卑”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现代化建设的、能负起责任、承受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二、强调“被理解”偏多、缺失“去理解”的心态
不少中学生的热门话题是:我们不能够“被理解”。在家庭与长辈之间存在所谓的“代沟”,总是谈不拢,意见很难一致,不易沟通,感觉不能“被理解”。在学校对老师有“误解、莫测、淡漠、外人”感,在老师面前拘谨,往往是敬而远之。他们还觉得:有时参加社会活动,结果不被重视;在家庭事件中,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在学校、班级工作中,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时;他们便认为“自身的存在”被忽视了。所以他们要大声疾呼:我们需要被重视!被理解!应当看到,某些社会人、家长、老师,对中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行为确实存在着关心理解不够的问题。因此,作为成年人、师长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与他们深入交流,给他们说实话、办实事、交实底,避免大而空,真正实现心灵沟通,使他们感到“被理解”了。
另外,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中学生“去理解”,学会理解同学、长辈、老师等,也就是学会理解他人、理解社会。这就要启发中学生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促成与长辈、老师间的双向交流,逐步达成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校园谈心等活动,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存在、理论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达到他们对别人以及社会的理解;使其产生明显的心灵感受和心灵沟通的效果。如果这样,就会自燃消除“代沟、莫测、惧怕、拘谨、忽视”感;做到不但“被理解”,而且“去理解”。建立起一座真正平等沟通的桥梁,使中学生具备正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我们的预期教育目标。
总之,我们要学会善于研究当代中学生、了解当代中学生、认识当代中学生,从而加以正确引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态,建立起高尚美好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沿着提高整体素质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积极参与、善待他人、理解社会的良好习惯。逐步做到正确理解“自尊”与“自卑”;既要“被理解”又要“去理解”;最终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
我相信辛勤的浇灌定能开出芬芳的鲜花,结出甘甜的果实。以上是我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愿与各位同仁共商共勉并请指教。
参考文献:
【1】王丽.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09,000(012):P.241-241.
【2】刘一工.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J].知识文库,2017,000(021):P.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