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王昌韶
[导读] 究竟什么是叙述视角呢?它又有哪些优缺点?读者在小说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摘要:究竟什么是叙述视角呢?它又有哪些优缺点?读者在小说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在此试图从小说的叙述视角、读者在作品中的作用两方面出发,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与读者在小说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叙述视角;读者作用;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2018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赵一曼女士》一文主观题原题是“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9年福建省省质检文学类文本《战士》一文主观题原题是““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4年新课标Ⅰ卷《古渡头》(叶紫)主观题原题是“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以上几道题共同的都是指向小说的叙述视角,他们一改以往小说出题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这几个概念里边转圈圈的特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叙述视角呢?它又有哪些优缺点?读者在小说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呢?笔者在此试图探讨一下。
         (一)小说的叙述视角
        我们一般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1.全知视角。又叫零视角,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无所不能。过去、现在、将来全在他的视野之内,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懂得。
        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而莫属的。
        2.内视角
        内视角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他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①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另外,它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小说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角,它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角。例如在普希金的小说《射击》中,在第一部分的结尾,西尔维奥(主人公)向“我”(见证人)介绍了第一次决斗的情况:他年轻时是一个惹是生非、热衷参与决斗的麻烦精,颇受官兵追捧。一个出身豪门的年轻人的到来使得他不再成为焦点,“我的优越地位动摇了”。为此,他挑起了决斗。在第二部分接近尾声的地方,伯爵(决斗另一方,主人公)讲述了第二次决斗:新婚不久的他在妻子的庄园遭遇了西尔维奥。他恳求对方在妻子不在的时候开枪。西尔维奥不仅拒绝,还迫使他开了一枪。最后,在伯爵夫人面前,西尔维奥放弃了,临走之前,他又展示了自己的好枪法:“回过头看一眼那幅被我打穿的画,随手就对它开了一枪。”就这样,在主要叙述者“我”这个旁观者的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中,普希金以别尔金的面目,自然地插入了两段由决斗直接参与者提供的第一人称叙述。


        3.外视角
        外视角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如海明威的《杀人者》就是这样的,两个酒店“顾客”的真实身份及其来酒店的目的,在开篇伊始除他们本人外谁也不知道,这必然造成悬念和期待,至于杀人的内幕在小说中只有那个要被谋杀的人晓得,可他又闭口不言。直至终篇,读者所期待的具体的答案也未出现,然而这却使他们思索深层的问题。结尾的对话好像作了些许暗示,其实仍无明确的回答,叙述者只是让尼克觉得“太可怕”并决定离开此地,从而激起有思想的读者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间的恐惧感——这也许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由于这一长处,它常为侦破小说所采用。
         (二)读者在作品中的作用
        一个文本的意义最终确定决不仅仅依托于作者,审美欣赏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作品语言意象的感受,在空白中,以驰骋的想象力之再创造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美感。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无法满足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审美要求。所以,文本应该由作者、文本、读者三者共同营造出意义共同体。
        (1)留白
        读者在空白之处咀嚼再三,用自己的想象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一次次地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最大的审美的愉悦。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文本的内涵自然更加丰厚。比如《陌上桑》对罗敷形象的刻画更是宕开一笔,作者机灵地不写罗敷的美貌,只是侧面叙述了旁观者见到罗敷后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巧妙地对所要表现的东西“不写”,让欣赏者、接受者尽情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空白的特别风味。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所建立起来的对话色彩和读者的卷入气氛,具有新颖的亲切感和浓郁的抒情性,使作者、读者、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容易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叙述的游戏功能。读者与文本中的叙述接受者“你”建立起心灵上的默契和情感的认同,拉近了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距离的贴近实现了接受美学所极力倡导的“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个创作原则和审美理想。更重要的意义是,由于用第二人称叙述故事,所以,作者不再愚蠢地对生活进行强行定义了。
        (3)整体象征和隐喻法
        卡夫卡的“从来不现成给予读者”的创作手法确实留给读者巨大的阐释空间。卡夫卡的《法律门前》写乡下人请求进入法律的大门,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后来他渐渐老了,在他弥留之际,他问卫士:“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有见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见乡下人已死到临头,就老实告诉他: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他是专为你设计的。现在我可以去把门关起来了。
        研究近年小说阅读的考查方向,我们发现有必要多掌握微型小说新知识。比如叙述艺术,像掌握小说选择不同人称、不同叙述者、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的妙处;另外如微型小说的时空结构类型,如时空穿插、历史与现实交织等不同小说文本时空安排;以及微型小说吸引读者阅读期待的手法,像蓄势、悬念、摇摆、突转、余波、留白等艺术;还有如个性化的语言,像不同作品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小说人物语言和作家风格化语言的区别与特质所在。我们必须对作品中“作家的苦心孤诣处”加以理解、体会、赏析,这都要下硬功夫,这些都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和初衷,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静.浅议小说的叙述视角[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7):49-52.
        【2】刘明月.浅析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叙事视角[J].时代文学月刊,2014(04):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