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对“后进生”的另一种“爱”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黄延萍
[导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师要“爱满天下”,这种爱,实则是一种更为广博、平等、和谐的爱。随着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教师都深知后进生也是天使,也在教学中尽可能给予后进生关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对后进生的关爱都停留在言语层面,不敢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大多数人会觉得“分层教学”意味着区别对待,可是,笔者认为,对于后进生而言,有时教师的不“分层教学”,才是真正的区别对
黄延萍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师要“爱满天下”,这种爱,实则是一种更为广博、平等、和谐的爱。随着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教师都深知后进生也是天使,也在教学中尽可能给予后进生关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对后进生的关爱都停留在言语层面,不敢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大多数人会觉得“分层教学”意味着区别对待,可是,笔者认为,对于后进生而言,有时教师的不“分层教学”,才是真正的区别对待,其实,适当的分层教学也是对后进生的另一种爱。
【关键词】陶行知;后进生;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129-01
       
        后进生,是对“差生”的新认识,是与优等生相对而言的,后进生往往由于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这些学生大多处于班级的边缘地带,内心自卑、脆弱、缺乏及渴望获得教师的关注。大多数教师也关注到了后进生的发展,时刻关注后进生的精神状态,但这种关注往往浮于表面,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后进生之所以会自卑、脆弱,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比较下的弱势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的分班方式为“混合分班”,即每个班级里有存在着优等生和后进生。这样虽照顾了后进生自卑的心理,但实则给后进生造成了更大的自卑。因为其整天处于他人比较和自我比较之中,并且,这种比较之下,后进生往往都是处于劣势。
        二 缺乏成就感
        成就感的获得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可是后进生之所以被称为后进生,就是因为其在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在面对其他同学一样的挑战时,后进生在速度和正确率这两部分都难以占据优势,也就难以获得成就感,也就没有了拼搏的动力,长期以往,这些学生只会越来越差,越来越自卑。
        考虑到以上原因,笔者在执教的班级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旨在减少对比给后进生带来的伤害,增加后进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笔者主要是从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平时奖励这四个方面来实施:
        一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面对的学生层次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所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体现一定的坡度,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伸手够得着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 “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 ,去了解每一个孩子所处的位置,所够得着的高度。


        例如笔者在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课时,我一共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读完该诗,你有哪些不太懂的地方?
        2.这首诗都写了哪些东西?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3.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发现了哪些?
        4.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笔者在设计这4个问题时,首先明确提问的目的,提问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提问,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笔者设计的前两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后进生和中等生的,课上提问虽然提问范围有限,但是那些未被提问的后进生发现老师提的问题自己会,或者和自己处于同等水平的学生会,他们也会获得一定的课堂参与感,获得动力。
        二 课堂讲解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考虑到班级整体学生,教师所授的知识也要囊括多个层级,既要有基础,也要有拔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后进生的能力有限,只能听懂部分内容。那么,教师在讲解拔高题时,后进生往往稀里糊涂,不知所云,对于后进生而言,老师讲的拔高部分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无益,而且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久而久之,甚至会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方式,即只要求后进生听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部分,拔高部分则可不必听,而是为他们“私人订制”了一份夯实基础的小练习,可以是一首诗歌默写,也可以一道符合他们水平的小题。笔者班上有个姓李的学生,上课时常打瞌睡,调查了解,大多是因为老师讲解内容超出其理解水平,于是犯困了。在笔者为他私人订制学习内容时,笔者发现,李同学不仅上课睡觉的情况减少了,并且还能额外默写一首诗,或是练习一道题目。
        三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另一重要手段,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知道: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时不公平的,也是没有效力的。因为对于后进生而言,很多题目都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的,这些统一的题目不仅不会帮助后进生巩固基础,而且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产生更多的挫败感和厌烦感。因此,笔者在布置作业时也会适当地给后进生减轻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
        总的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过多地做“统一安排”,而应实实在在地承认学生在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并且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适的分层教学,笔者认为,分层教学在混合班中的应用,不是教师“歧视”或者“区别待遇”,而恰恰是教师爱满天下理念的一种彰显,因为爱所有的学生,所以不忍看到后进生处于班级的边缘、成为班级的透明人,因为爱学生,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每一点尝试,来帮助后进生遇上更好的自己,分层教学,其实是对后进生另一种爱,另一种更深沉的爱。
参考文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