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具”为起点,搭建写作支架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严晓聪
[导读]

严晓聪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任岩松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99-02

        【案例背景】
        孙绍振说:“写作,贴近生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要贴近自己的经验,写自己真正感遭到的东西。”我们只须在观察中抓住动支点,撬动内心的写作欲望:凌晨叶片上的一滴露珠、薄暮天边的一抹朝霞……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触发起点点,但如何以触发点为圆心,搭建有序写作支架是一个难点。
        本课例以课文作为范本,以身边“物件”为触发点,通过唤醒情感和体验,并把“物”为“道具”串联事件、人物,载托情感与体悟,通过归技巧归纳搭建有序渐进的写作思维图,为学生写作提供思维方法和有效的写作支架。
        所以我最初将教学目的确定为:
        1、通过相关材料师生共同学习、归纳 “道具”的定义。
        2、通过重读《孔乙己》,分析其中道具“粉板”的载情特点,体会文学作品中妙用道具的好处并归纳运用的技巧。
        3、确定相关主题拓展思维,拟写作文提纲,搭建个性的写作支架。
        【案例描述】
        教学步骤如下:
        一、感知“道具”,初步唤醒
        1、上课伊始,我截取了电影《暖春》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片段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电影中道具有串联的情节、人物并承载的情感的效果。
        (电影《暖春》中小花几次手握承载不同意义的风车的感人情节,能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以直观的电影来表示抽象概念,学生能更容易接受。)
        2、追问:“既然在影视作品中道具可以起到这么好的表达效果,那么这种技巧有没有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呢,课前请同学们回忆所学的文章,大家有没有发现类似的运用道具的文章呢?”
        (从理论迁移他们学过的课文,学生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生4:“《变色龙》中的狗。”
        师提示到:“还有吗?”
        生5:“还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山海经。” “《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夹竹桃花。”
        生6: “《唐生师徒过火焰山》中的芭蕉扇。”……
        3、因势利导——合理的把电影中“道具”的概念延伸到文学作品中来,“原来文学大师们也都在用道具来丰富他们的作品。那么道具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和学生们共同归纳出文学作品中的“道具”定义 :PPT
        运用于文学作品创作中,主要指作者刻意设计的具有特定艺术作用的物件。
        二、范例引入,分析演示
        4、师生重读《孔乙己》文章中关于“粉板”的段落,分析鲁迅先生借“粉板”这一“道具”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和使用技巧。
        生:……
        师总结:“粉板”它刻画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悲苦命运。刻画了掌柜、看客们冷酷的形象,串联上下文,使情节合理化时,同时它又承载了作者对孔乙己及这个凉薄社会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5、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使用技巧。PPT
        6、再用一篇学生的范文提炼的提纲为例再次演示“道具”的使用技巧。
        三、唤醒回忆,运用“道具”
        7、讲一讲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针对不同场景中的不同对象,常见的可以承载我们情感和体悟的道具有哪些?
        生1:我的奶奶也喜欢做饺子给我吃,她做的饺子陷特别大,汤汁特别鲜。
        生2:我在老家时爷爷特别喜欢给我做汤圆,我很想念我的爷爷和他做的汤圆。


……
        (在范文的选择上,以贴着食物为起点易于学生打开思路,为下面思路的进一步打开做了铺垫。)
        8、在写一写部分,选择了“九年级”这个话题。
        “九年级”我们要与同学老师分离了,我们收获知识成长了,我们看见父母殷切的期望了,我们体会到“成长”给予我们的魅力。环顾我们的教室,看看有什么东西陪伴我们走过了这三年,我们和它发生过什么故事,收获了什么?”
        学生们转头看了一圈后,教室开始慢慢沸腾起来。
        (以教室为圆心,继续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话题。教室是他们三年中生活最久的地方,这里蕴藏了他们多少的故事, “唤醒”才是作文指导课支架构建的“重头戏”。)
        9、以聊天的方式回忆班级三年来在班级里停留过的东西,如“每人一块的陪了我们三年的黑板”,“一盆吊兰”,“几根从厕所旁移来的芦荟”。
        生:我们养过的名叫酸菜的乌龟。
        生:后面贴满35张奖状的墙,那3张4*100第一名的奖状……
        师:教室外呢,家里,路边呢?大家注意情感之外的生命体悟。
        由教室内讲到教室外,“校门口的柳树”“门口的油菜花田”“我们吃过的半熟的烧烤”……
        最后,学生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教室里慢慢安静下来,只听到沙沙的美好的书写的声音。   
       (写作在学生的体验和情感被“唤醒”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开始。那一刻我知道播下去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10、8分钟后,有学生开始离开位置到自己的小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写作提纲了。
        金晶——围绕“黑板”这个“道具”写从老师处收获知识,自己上黑板解说实践知识,同学们在前黑板上传递生日祝福,以黑板来承载了师生情、同学情、收获了爱需要传递的启示。
        ……
        【案例分析与反思】
        写作就是唤醒记忆的过程。笔者认为本节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以“物件”为“道具”来忆事、载情,在拓宽学生思维,构建写作支架上较有层次的对以物忆事、载情进行了引导,然后进一步借用具体的写作技巧搭建支架。最终让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有感染力的文章。
        一、读写结合,初步唤醒
        写作是个“双重转换”的过程:把外部刺激变换成知觉形象,再把这种形象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和文本其本身就是最形象、最生动的、最有感染力的一种视觉刺激,直观的拓展了学生表达的思维空间,促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激情。
        其次,学习范文可以产生表象,让学生照着范文仿写提纲,由仿到写这种方法一直是学生写作的一种基本规律。
        二、以“物“忆事,唤醒情思
        课堂前半部分,抽象的“以物载情”的写作指导,并没有马上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激情,近20分钟的解读仍然让大部分学生难以下笔。直至我以黑板上方的“奖状”为“引子”,通过聊天的方式这才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聊出了很多载托着事件的“物件”,他们再由这些“物件”回忆起了与之相关的人、事、环境。解决了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痛苦,达到了均能写出习作来的目的。
        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这个作文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真情源于唤醒学生对生活实事的触发与反思。而唤醒过程中借身边“物件”忆事,再沉淀情感,符合了学生们的认知特点,有效解决了他们下笔难的痛苦。
        三、运用技巧,搭建支架
        写作是一个过程,想的清楚,才能写清楚,如何有序合理构建提纲是难点。提纲式的写作方法,能让学生想明白,写深刻。
        “道具”运用的技巧:以物为经纬,多次的、刻意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承载情思,可以让学生在仿写中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作文构思提供一种框架。
        这样的写作方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吃得饱、吃得好。 “写出,写好,写新” 三个层面都有所发展,排除了“假、大、空”的作文。“情动而辞发,思畅而文通”,有效解决下笔难得痛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